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1. 学会求知、终身学习的时代需求 | 第10页 |
2. 改变考试至上、师生过度劳累的现实困境的需求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外关于适度教导的论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关于适度教导的论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四)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13-15页 |
1. 研究的特色 | 第13-14页 |
2. 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一、过度教导及其危害与根源 | 第15-23页 |
(一) 过度教导的涵义与表现 | 第15-16页 |
1. 过度教导的涵义 | 第15-16页 |
2. 过度教导的表现 | 第16页 |
(二) 过度教导的危害 | 第16-19页 |
1. 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 第17页 |
2. 限制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 第17-18页 |
3. 窒息教师的教导生活 | 第18-19页 |
4. 扭曲教导的本体功能 | 第19页 |
(三) 过度教导的根源 | 第19-23页 |
1. 教学认识论的钳制 | 第19-20页 |
2. 对教导与发展关系的简单线性理解 | 第20页 |
3. 科学知识称霸教育领域的恶果 | 第20-21页 |
4. 对学习独立性的忽视 | 第21-22页 |
5. 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盲目夸大 | 第22-23页 |
二、适度教导及其必要性与价值 | 第23-30页 |
(一) 适度教导的涵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1. 适度教导的涵义 | 第23页 |
2. 适度教导的特征 | 第23-24页 |
(二) 适度之于教导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1. 适度是教导的本性要求 | 第24-25页 |
2. 适度是教导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 | 第25页 |
3. 适度是教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 | 第25-26页 |
4. 适度是教导在后现代知识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26页 |
(三) 适度教导的价值 | 第26-30页 |
1. 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导在当代的价值 | 第27页 |
2. 能够更好的改组学生的经验 | 第27-28页 |
3. 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第28-29页 |
4. 能够为教师教导机智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 第29-30页 |
三、适度教导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一) 内外因原理:适度教导的哲学依据 | 第30-31页 |
1. 教导是学生发展的外因 | 第30页 |
2. 作为外因的教导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 第30-31页 |
3. 内外因原理是适度教导的哲学依据 | 第31页 |
(二)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结果:适度教导的知识论依据 | 第31-32页 |
1. 解决问题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 第31页 |
2. 知识的获取方式是适度教导的知识论依据 | 第31-32页 |
(三) 主体的能动活动:适度教导的行为学依据 | 第32-33页 |
1. 主体的能动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 | 第32-33页 |
2. 主体的能动活动是适度教导的行为学依据 | 第33页 |
(四) 教育的过程属性:适度教导的教育学依据 | 第33-35页 |
1. 教育的过程属性 | 第33-34页 |
2. 教学即参与 | 第34页 |
3. 教育的过程属性是适度教导的教育学依据 | 第34-35页 |
四、适度教导的实施策略 | 第35-41页 |
(一) 引导学生先学 | 第35-36页 |
1. 学生先学的必要性及价值 | 第35页 |
2. 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先学 | 第35-36页 |
(二) 无需教则不教 | 第36-37页 |
1. 不教的必要性及价值 | 第36-37页 |
2. 教师通过不教促进学生发展 | 第37页 |
(三) 复杂程度低的课程内容则适度直接教导 | 第37-39页 |
1. 复杂程度低的课程内容 | 第38页 |
2. 适度直接教导及策略 | 第38-39页 |
(四) 复杂程度高的课程内容则适度间接教导 | 第39-41页 |
1. 复杂程度高的课程内容 | 第39页 |
2. 适度间接教导及策略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