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高考命题改革 | 第10页 |
1.1.2 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 第10-11页 |
1.1.3 教学后的反思 | 第11-12页 |
1.1.4 学生在做高考真题时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6.2 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1.6.3 访谈法 | 第19页 |
1.6.4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理解 | 第20页 |
2.1.2 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 | 第20-21页 |
2.1.3 认知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 | 第21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1 理解 | 第21页 |
2.2.2 全局性理解 | 第21-22页 |
3 全局性理解与地理高考备考基本概述 | 第22-25页 |
3.1 全局性理解的内涵 | 第22页 |
3.2 全局性理解的标准 | 第22页 |
3.3 全局性理解教学—指向核心概念的教学 | 第22-23页 |
3.4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研究中的优势分析 | 第23-25页 |
3.4.1 全局性理解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中的优势 | 第23-24页 |
3.4.2 全局性理解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中的优势 | 第24页 |
3.4.3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考查中的优势 | 第24-25页 |
3.4.4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备考中的优势 | 第25页 |
4 全局性理解在高考备考中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5-35页 |
4.1 对教师的访谈调查 | 第25-27页 |
4.1.1 访谈过程 | 第26-27页 |
4.1.2 结果分析 | 第27页 |
4.2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27-35页 |
4.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4.2.2 调查方式和内容 | 第27-29页 |
4.2.3 调查结果 | 第29-34页 |
4.2.4 统计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5 基于全局性理解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及学生答题分析 | 第35-60页 |
5.1 对近八年新课标版全国卷综合题的分析 | 第35-36页 |
5.1.1 试题情境设置特点 | 第35-36页 |
5.1.2 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分析 | 第36页 |
5.1.3 试题考点分析 | 第36页 |
5.2 依据全局性理解对新课标全国卷部分综合题分析 | 第36-60页 |
5.2.1 以农业知识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分析示例 | 第36-47页 |
5.2.2 以渔业知识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分析示例 | 第47-54页 |
5.2.3 以高考真题选择题改编为综合题分析示例 | 第54-59页 |
5.2.4 总结 | 第59-60页 |
6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策略和教学设计研究 | 第60-78页 |
6.1 全局性理解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策略 | 第60-65页 |
6.1.1 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 第60页 |
6.1.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 第60-61页 |
6.1.3 整合复习内容形成复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 第61-62页 |
6.1.4 发挥概念图在地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 第62-64页 |
6.1.5 关注生活,用于实践 | 第64-65页 |
6.2 基于全局性理解的高三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实践 | 第65-78页 |
6.2.1 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核心概念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 第65-75页 |
6.2.2 《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效果分析 | 第75-78页 |
6.2.3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的全局性理解教学反思 | 第7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86-88页 |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