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 关于尚贤堂 | 第8-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现状及学术史梳理 | 第12-17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五 资料来源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寻找上等人”:李佳白与尚贤堂创办 | 第20-53页 |
第一节 李佳白其人 | 第20-28页 |
一 入华传教背景 | 第20-24页 |
二 早年传教活动 | 第24-28页 |
第二节 李佳白传教方法及其主张 | 第28-33页 |
一 “向谁传教?”——基要派与自由派之争 | 第28-30页 |
二 李佳白的传教实践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宗旨嬗变与尚贤堂机构沿革 | 第33-53页 |
一 从“上层社会布道会”到“尚贤堂”:草创时期 | 第34-44页 |
二 “开民智、广人才、联交谊”:尚贤堂的黄金十年 | 第44-49页 |
三 “企进和平”:进入民国时期的尚贤堂 | 第49-53页 |
第二章 “智识交换”: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展示 | 第53-90页 |
第一节 兴办学堂与中西汇通 | 第53-60页 |
一 兴学设想 | 第53-56页 |
二 学科设置 | 第56-58页 |
三 办学受挫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论学研讨 | 第60-78页 |
一 中外商务研究会 | 第60-64页 |
二 中外学务联合会 | 第64-69页 |
三 中外教务研究会 | 第69-76页 |
四 文明展示:华品陈列所与万国博物院计划 | 第76-78页 |
第三节 中西演说 | 第78-90页 |
一 各国宪政与“预备立宪” | 第79-84页 |
二 外交新局与中西关系 | 第84-86页 |
三 教育改革和沟通中西 | 第86-90页 |
第三章 近代上海公共空间一例 | 第90-128页 |
第一节 从北京到上海:尚贤堂之重建 | 第90-103页 |
一 选择上海 | 第90-95页 |
二 董事会成立 | 第95-97页 |
三 中外联合:尚贤堂构成之基石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中外人士会晤之所” | 第103-113页 |
一 和谐:中外官员在尚贤堂 | 第104-107页 |
二 共赢:华洋商人在尚贤堂 | 第107-111页 |
三 盛会:中外妇女在尚贤堂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国家主义”或“国际主义”:一战时期的尚贤堂 | 第113-128页 |
一 一战爆发后的尚贤堂 | 第114-117页 |
二 李佳白与“《北京晚报》事件”始末再探 | 第117-123页 |
三 一战余响:尚贤堂在上海的消失 | 第123-128页 |
第四章 从各教联合到舍异从同:尚贤堂内的宗教对话 | 第128-172页 |
第一节 世道甚微与信仰危机:宗教对话之始 | 第128-134页 |
一 反教与信仰危机 | 第128-131页 |
二 尚贤堂:东方的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 | 第131-133页 |
三 道德拯救——教务联合会成立始末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宗教对话的路径与方式 | 第134-143页 |
一 自由派传教士的宗教观:以李佳白为中心 | 第134-138页 |
二 各教教理之阐释与比较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宗教对话之实例 | 第143-172页 |
一 关于“民教相安之议” | 第143-147页 |
二 孔教会与尚贤堂 | 第147-155页 |
三 九世班禅与尚贤堂 | 第155-163页 |
四 尚贤堂中的回教声音 | 第163-172页 |
余论 | 第172-176页 |
附录1 尚贤堂章程 | 第176-183页 |
一 《尚贤堂章程》1897年版 | 第176-178页 |
二 《尚贤堂章程》1905年版 | 第178-182页 |
三 1922年尚贤堂宗旨 | 第182-183页 |
附录2 尚贤堂学校章程 | 第183-187页 |
附录3 尚贤堂年表(1894-1927) | 第187-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