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贝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和述评 | 第10-17页 |
1.2.1 对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述评 | 第11-12页 |
1.2.2 对外贸的研究和述评 | 第12-13页 |
1.2.3 对国际物流的研究和述评 | 第13-14页 |
1.2.4 对房地产的研究和述评 | 第14-15页 |
1.2.5 对典当行的研究和述评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内容框架和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广西金贝集团的内部条件分析 | 第19-26页 |
2.1 金贝集团概况 | 第19-21页 |
2.1.1 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2.1.2 主营业务能力分析 | 第20-21页 |
2.1.3 人力资源状况 | 第21页 |
2.2 金贝集团的优势 | 第21-23页 |
2.2.1 众谋寡断的决策 | 第21-22页 |
2.2.2 拥有一支高绩效的团队 | 第22页 |
2.2.3 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 第22页 |
2.2.4 成为了当地行业的知名品牌 | 第22-23页 |
2.2.5 企业文化远近闻名,深入人心 | 第23页 |
2.3 金贝集团的劣势 | 第23-26页 |
2.3.1 外贸缺乏掌控终端客户的能力 | 第23-24页 |
2.3.2 国际物流功能配套不全 | 第24页 |
2.3.3 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不足 | 第24-25页 |
2.3.4 典当行受资金影响了规模 | 第25页 |
2.3.5 物业管理层水平亟待提高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广西金贝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6-37页 |
3.1 国家、地方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国家政策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1.2 地方政策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3.2 行业趋势分析 | 第29-32页 |
3.2.1 外贸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3.2.2 凭祥外贸的发展趋势 | 第30页 |
3.2.3 凭祥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3.2.4 凭祥房地产及物业的发展趋势 | 第31页 |
3.2.5 凭祥典当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竞争环境的分析 | 第33-34页 |
3.3.2 竞争对手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广西金贝集团的战略选择 | 第37-43页 |
4.1 SWOT分析 | 第37-38页 |
4.2 广西金贝集团总体战略 | 第38-39页 |
4.2.1 择业战略 | 第38页 |
4.2.2 入行战略 | 第38-39页 |
4.3 竞争战略 | 第39-43页 |
4.3.1 外贸业务的竞争战略 | 第39-40页 |
4.3.2 国际物流业务的竞争战略 | 第40页 |
4.3.3 房地产业务的竞争战略 | 第40-41页 |
4.3.4 典当行业务的竞争战略 | 第41页 |
4.3.5 集团综合优势的构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广西金贝集团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43-51页 |
5.1 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 第43-44页 |
5.1.1 商业模式成为今后竞争的新业态 | 第43-44页 |
5.1.2 多元化才能优势互补,基业长青 | 第44页 |
5.2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第44-45页 |
5.2.1 人力资源配置策略 | 第44-45页 |
5.2.2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 | 第45页 |
5.3 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 第45-46页 |
5.3.1 把老板的理念变为全体员工的理念 | 第45-46页 |
5.3.2 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 | 第46页 |
5.4 营销策略 | 第46-48页 |
5.4.1 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 | 第46-47页 |
5.4.2 以商传商 | 第47页 |
5.4.3 把服务质量视为生命 | 第47-48页 |
5.5 社会资源整合策略 | 第48-49页 |
5.5.1 政府资源 | 第48页 |
5.5.2 人脉资源 | 第48-49页 |
5.6 融资策略 | 第49-51页 |
5.6.1 股东融资 | 第49页 |
5.6.2 银行融资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