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前言 | 第6-9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7-8页 |
1.3 基本思路和创新性 | 第8-9页 |
二、技术风险的界定及技术风险的已然形态造成的不同后果 | 第9-13页 |
2.1 “技术风险”概念厘清和理论渊源 | 第9-10页 |
2.2 “技术风险”的已然形态对技术研究人员的威胁 | 第10页 |
2.3 “技术风险”的已然形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10-11页 |
2.4 “技术风险”的潜在形态对道德伦理的破坏 | 第11-12页 |
2.5 “技术风险”的潜在形态对传统生活形式的颠覆 | 第12-13页 |
三、技术风险的形成机制 | 第13-18页 |
3.1 技术与资本的联姻(人为导致的技术风险) | 第13-14页 |
3.2 技术自身发展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技术自身存在的风险性) | 第14-15页 |
3.3 社会大众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技术发展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滞后性(技术自身与人为共存的风险) | 第15-16页 |
3.4 技术人员缺乏责任与人文关怀(人为导致的技术风险) | 第16-17页 |
3.5 技术风险评估的不一致性和监管机制的缺乏(人为与技术自身共存的风险性) | 第17-18页 |
四、芬伯格技术民主化理论概况 | 第18-26页 |
4.1 技术工具论、实体论及技术批判理论 | 第18-19页 |
4.2 技术恶托邦的终结 | 第19-20页 |
4.3 “参与者利益”分析 | 第20-22页 |
4.4 芬伯格“技术代码”理论 | 第22-24页 |
4.5 技术民主化的方法论研究(社会建构、通过“技术代码”实现) | 第24-26页 |
五、技术民主化对技术风险控制的可行性 | 第26-34页 |
5.1 超越身份和阶级的技术风险的解决的共同需求 | 第26-28页 |
5.2 多方“参与子”博弈对技术风险降低的效用 | 第28-30页 |
5.3 “技术代码”的建构与重建(受抑制的知识力量的发现) | 第30-31页 |
5.4 技术民主化的自然趋向:技术政治化 | 第31-32页 |
5.5 全球性的亚政治状态 | 第32-34页 |
六.结束语 | 第34-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