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3 述评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7页 |
1.5.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甘肃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 第19-30页 |
2.1 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 第19-24页 |
2.1.1 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状况 | 第19-20页 |
2.1.2 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状况 | 第20-21页 |
2.1.3 交通网络覆盖与旅游地通达性状况 | 第21-24页 |
2.2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甘肃省旅游发展阶段分析 | 第24-27页 |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2.2.2 对甘肃省旅游发展阶段的判定与划分 | 第25-27页 |
2.3 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7-30页 |
2.3.1 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2 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构成 | 第28页 |
2.3.3 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3 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旅游经济发展阶段适应性的分析 | 第30-36页 |
3.1 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阶段性 | 第30-31页 |
3.2 甘肃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分析 | 第31-36页 |
3.2.1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和发展阶段特征表现 | 第31-33页 |
3.2.2 甘肃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 第33-36页 |
4 甘肃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关系分析 | 第36-44页 |
4.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36页 |
4.2 甘肃省交通运输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6-38页 |
4.2.2 协整检验分析 | 第38页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8-39页 |
4.3 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协整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单位根检验 | 第39-41页 |
4.3.2 协整检验分析 | 第41页 |
4.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5 甘肃省“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分析 | 第44-51页 |
5.1 构建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4-46页 |
5.1.1 原理及工具模型 | 第44-45页 |
5.1.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 第45-46页 |
5.2 甘肃省“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47页 |
5.2.2 指标数据来源和模型处理计算 | 第47-48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6 甘肃省“交通运输一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51-54页 |
6.1 实施交通运输超前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 第51页 |
6.2 分三个阶段,实行“三步走”追赶型战略 | 第51-52页 |
6.3 围绕服务地方旅游经济,打造重点旅游流运输大通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