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17页 |
1.4.4 课堂行动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1.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 | 第18-19页 |
2.1.3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1.4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2.2 迁移理论 | 第19-22页 |
2.2.1 迁移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迁移的种类 | 第20页 |
2.2.3 迁移的发展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初高中化学体系衔接问题探究 | 第22-54页 |
3.1 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及其特点 | 第22-25页 |
3.1.1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及其特点 | 第22-24页 |
3.1.2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3.2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分析 | 第25-31页 |
3.2.1 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 第25-29页 |
3.2.2 化学基本概念衔接 | 第29-30页 |
3.2.3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 第30页 |
3.2.4 化学实验衔接 | 第30-31页 |
3.2.5 化学计算衔接 | 第31页 |
3.3 初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 | 第31-33页 |
3.3.1 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 | 第31-32页 |
3.3.2 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问题 | 第32页 |
3.3.3 教师教学方式的衔接问题 | 第32-33页 |
3.4 高一学生初高中化学衔接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 第33-54页 |
3.4.1 调查目的 | 第33页 |
3.4.2 调查内容 | 第33页 |
3.4.3 调查对象 | 第33-34页 |
3.4.4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4-54页 |
第四章 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及教学策略 | 第54-60页 |
4.1 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 | 第54-57页 |
4.1.1 主观因素 | 第54-56页 |
4.1.2 客观因素 | 第56-57页 |
4.2 促进高中化学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 | 第57-60页 |
4.2.1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57-58页 |
4.2.2 优化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 第58-59页 |
4.2.3 克服心理定势的影响 | 第59页 |
4.2.4 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 第60-77页 |
5.1 化学基本概念的衔接教学案例 | 第60-63页 |
5.2 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衔接教学案例 | 第63-66页 |
5.3 化学实验的衔接 | 第66-72页 |
5.4 化学计算的衔接 | 第72-77页 |
第六章 基于迁移理论的初高中化学衔接的课堂教学实践 | 第77-80页 |
6.1 实验时间 | 第77页 |
6.2 实验对象 | 第77页 |
6.3 实验目的 | 第77页 |
6.4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6.4.1 对照实验法 | 第77页 |
6.4.2 问卷调查法 | 第77页 |
6.4.3 访谈法 | 第77-78页 |
6.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8-80页 |
6.5.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页 |
6.5.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80页 |
7.1.1 实施迁移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 第80页 |
7.1.2 实施迁移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 第80页 |
7.1.3 实施迁移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 第80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1 | 第84-86页 |
附录2 | 第86-88页 |
附录3 | 第88-90页 |
附录4 | 第90-92页 |
附录5 | 第92-94页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