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增压高热效率汽油机热力学循环模拟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电动增压汽油机热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第15-34页 |
2.1 四缸汽油机基础仿真模型建立 | 第15-21页 |
2.1.1 基础发动机与气缸工作容积 | 第16-17页 |
2.1.2 进排气道模型与流量变化率 | 第17-18页 |
2.1.3 喷油器模型与燃油放热率 | 第18-20页 |
2.1.4 气缸传热模型与散热率 | 第20-21页 |
2.1.5 摩擦损失模型 | 第21页 |
2.2 四缸汽油机基础仿真模型验证 | 第21-27页 |
2.2.1 进排气系统校正与验证 | 第22-24页 |
2.2.2 发动机输出性能校正与验证 | 第24-27页 |
2.3 电动增压器模型 | 第27-30页 |
2.3.1 电动增压器技术特性 | 第27-28页 |
2.3.2 电动增压器仿真模块 | 第28-30页 |
2.4 汽油机爆震仿真模型 | 第30页 |
2.5 PID控制模型 | 第30-32页 |
2.6 电动增压汽油机热力学仿真模型 | 第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电动增压无回流米勒循环汽油机模拟 | 第34-54页 |
3.1 方案综述与选择 | 第34-36页 |
3.1.1 米勒循环与进气门早晚关 | 第34页 |
3.1.2 几何压缩比与有效压缩比 | 第34-35页 |
3.1.3 增压方式与电动增压 | 第35-36页 |
3.2 方案确定与具体实施方式 | 第36-39页 |
3.3 方案调整与最终方案确定 | 第39-47页 |
3.3.1 进气门气门升程设计与有效压缩比 | 第39-41页 |
3.3.2 进气门升程曲线确定 | 第41-44页 |
3.3.3 电动增压器的选择和匹配 | 第44-46页 |
3.3.4 最终方案确定 | 第46-47页 |
3.4 运行结果与分析探讨 | 第47-53页 |
3.4.1 最终方案运行结果 | 第47-49页 |
3.4.2 热效率改善的机理分析 | 第49-52页 |
3.4.3 总体性能万有特性表达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电动增压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有效压缩比模拟 | 第54-70页 |
4.1 方案综述与选择 | 第54-55页 |
4.1.1 大几何压缩比设计 | 第54页 |
4.1.2 进气门开角早开与电动增压结合 | 第54页 |
4.1.3 可变气门正时与可变有效压缩比 | 第54-55页 |
4.2 两种方案的差异性分析 | 第55-58页 |
4.2.1 两种方案热力学过程对比 | 第55-57页 |
4.2.2 具体工作方式对比 | 第57-58页 |
4.3 方案调整与最终方案确定 | 第58-62页 |
4.3.1 进气门升程曲线确定 | 第58-61页 |
4.3.2 可变气门正时角度确定 | 第61-62页 |
4.3.3 最终方案确定 | 第62页 |
4.4 运行结果与分析探讨 | 第62-67页 |
4.4.1 方案运行结果 | 第62-66页 |
4.4.2 汽油机爆震仿真结果 | 第66页 |
4.4.3 总体性能万有特性表达 | 第66-67页 |
4.5 两种方案的综合比较与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