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国内外汉字习得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1.1.1 汉字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2页 |
1.1.2 非汉语环境下汉字习得的研究 | 第12-13页 |
1.1.3 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4 汉字笔顺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1.2.1 课题缘起 | 第15页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6页 |
1.2.4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2.5 调查对象和素材来源 | 第16页 |
1.2.6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汉字书写笔顺情况收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18-25页 |
2.1 对测试字表的选定和分析 | 第18-20页 |
2.2 测试方法和流程 | 第20-22页 |
2.3 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试结果 | 第22页 |
2.4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 第22-25页 |
2.4.1 素材收集对象情况简介 | 第23页 |
2.4.2 素材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汉字书写笔顺偏误类型 | 第25-33页 |
3.1 笔顺偏误的分类依据 | 第25页 |
3.2 偏误类型举例 | 第25-33页 |
3.2.1 错字 | 第25-30页 |
3.2.2 别字 | 第30-33页 |
第4章 影响汉字书写笔顺的原因分析 | 第33-48页 |
4.1 笔顺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掌握情况 | 第33-36页 |
4.1.1 从笔画的组合方式对汉字笔顺规则的补充 | 第34-36页 |
4.1.2 其他特殊的汉字笔顺规则 | 第36页 |
4.2 汉字内部层级掌握情况 | 第36-37页 |
4.3 笔顺基本和补充规则的迁移 | 第37页 |
4.4 笔画数 | 第37-38页 |
4.5 部件数 | 第38-39页 |
4.6 部件组合方式 | 第39-41页 |
4.7 书写的规范性与整齐性 | 第41-42页 |
4.8 汉语水平 | 第42-45页 |
4.9 汉语学习年限 | 第45-48页 |
第5章 口头和书面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5.1 口头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页 |
5.2 书面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附录1 本次汉字笔顺预期测试所选汉字(共500字) | 第58-59页 |
附录2 本次汉字笔顺实际测试所选汉字(共460字)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