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3、研究综述评述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相关概念的确定 | 第16页 |
1、岗前培训 | 第16页 |
2、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 | 第1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人力资本理论 | 第16-17页 |
2、培训与发展理论 | 第17页 |
3、人职匹配理论 | 第17-18页 |
4、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 | 第18页 |
5、需要理论 | 第18-19页 |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1、增强学科发展的需要 | 第19页 |
2、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9页 |
3、提升政治素养的需要 | 第19-20页 |
4、提高业务素质的需要 | 第20页 |
(四)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特点 | 第20-21页 |
1、培训对象的全纳性 | 第20页 |
2、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 第20页 |
3、培训内容的刚性与弹性结合 | 第20-21页 |
二、新疆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 | 第21-31页 |
(一)岗前培训的组织机构及培训概况 | 第21-25页 |
1、岗前培训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21页 |
2、岗前培训对象 | 第21-22页 |
3、岗前培训内容 | 第22-23页 |
4、岗前培训方式 | 第23页 |
5、岗前培训效果 | 第23-24页 |
6、岗前培训考核 | 第24页 |
7、岗前培训结果运用 | 第24-25页 |
(二)参加岗前培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25-31页 |
1、接受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2、参加岗前培训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反馈情况 | 第26-31页 |
三、新疆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1、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 | 第31页 |
2、培训课程安排不合理 | 第31-32页 |
3、培训目的带有功利性 | 第32页 |
4、培训形式单一 | 第32页 |
5、培训经费缺乏必要的保障 | 第32页 |
6、培训效果缺乏后继跟踪 | 第32-33页 |
7、培训考核制度执行不到位 | 第33页 |
(二)岗前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1、缺乏优秀的师资资源 | 第33-34页 |
2、缺乏创新的培训方法 | 第34页 |
3、缺乏培训的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4、缺乏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 第35页 |
5、缺乏科学的监督和反馈 | 第35-36页 |
四、国内外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经验借鉴 | 第36-40页 |
(一)美国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经验借鉴 | 第36-37页 |
1、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价值观 | 第36页 |
2、灵活的培训方式 | 第36页 |
3、有效的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二)加拿大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经验借鉴 | 第37页 |
1、高校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 | 第37页 |
2、重视教学能力的考核 | 第37页 |
(三)江西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 第37页 |
2、实行全员免费集中培训 | 第37-38页 |
3、完善的培训制度 | 第38页 |
4、率先推行培训课程改革 | 第38-39页 |
(四)浙江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1、充分重视学员的主体性 | 第39页 |
2、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39页 |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 第39-40页 |
五、完善新疆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一)组织者加强岗前培训的管理 | 第40-41页 |
1、组建“多专业背景”的培训教师团队 | 第40页 |
2、充分发挥组织者的监督作用 | 第40页 |
3、设立专项经费 | 第40-41页 |
4、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 第41页 |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 第41-42页 |
1、转变参训学员态度 | 第41-42页 |
2、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 第42页 |
(三)调整岗前培训的内容 | 第42-43页 |
1、教材内容合理取舍 | 第42页 |
2、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 | 第42-43页 |
(四)改进岗前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 第43-44页 |
1、引入网络化培训形式 | 第43页 |
2、变程式化培训为多元化培训 | 第43-44页 |
3、实行分班授教 | 第44页 |
(五)加强岗前培训的评估 | 第44-46页 |
1、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惩罚措施 | 第44页 |
2、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 | 第44-46页 |
总结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