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网交通可达性对交通状态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可达性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26页 |
2.1 可达性的定义 | 第21页 |
2.2 交通可达性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4 可达性的评价模型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模型 | 第26-32页 |
3.1 城市交通可达性的模型构建 | 第26-27页 |
3.1.1 城市交通可达性的定义 | 第26页 |
3.1.2 城市交通可达性模型选取 | 第26-27页 |
3.2 可达性指标计算及参数获取 | 第27-30页 |
3.2.1 交通小区可达性 | 第27-28页 |
3.2.2 节点可达性 | 第28页 |
3.2.3 城市道路网络整体的可达性 | 第28页 |
3.2.4 行程时间计算 | 第28-30页 |
3.3 相对可达性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城市交通网络的交通状态指标 | 第32-39页 |
4.1 交通状态判别的定义与内涵 | 第32-33页 |
4.2 交通状态参数选取与指标设计 | 第33-35页 |
4.2.1 交通状态指标的参数选取 | 第33-35页 |
4.2.2 交通状态指标的设计 | 第35页 |
4.3 交通状态临界值的确定 | 第35-37页 |
4.3.1 服务水平与道路交通状态的关系 | 第35-36页 |
4.3.2 速度与交通状态的关系 | 第36页 |
4.3.3 交通状态临界值确定 | 第36-37页 |
4.4 交通状态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路网可达性对交通状态的影响 | 第39-76页 |
5.1 路网现状描述 | 第39-46页 |
5.1.1 研究区域内道路现状 | 第39-40页 |
5.1.2 研究区域内交叉口现状 | 第40-42页 |
5.1.3 路网结构 | 第42-46页 |
5.2 仿真方案设计 | 第46-48页 |
5.2.1 仿真思路设计 | 第46-47页 |
5.2.2 行程时间仿真设计 | 第47-48页 |
5.3 现状交通网络可达性计算 | 第48-56页 |
5.3.1 交叉口之间的可达性 | 第48页 |
5.3.2 各交叉口的可达性 | 第48-49页 |
5.3.3 路网可达性评价 | 第49页 |
5.3.4 现状路网交通状态评价 | 第49-52页 |
5.3.5 区域路网交通状态变化与判别 | 第52-54页 |
5.3.6 网络可达性与交通拥堵的关系 | 第54-56页 |
5.4 可达性对交通状态的影响 | 第56-74页 |
5.4.1 改变道路通行方向 | 第56-65页 |
5.4.2 改变交通组织方式 | 第65-68页 |
5.4.3 方案对比与综合评价 | 第68-74页 |
5.5 可达性对城市交通整治的启示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第76页 |
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