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茶饮料概述 | 第8-9页 |
1.2 茶叶的化学组成 | 第9-12页 |
1.2.1 茶多酚 | 第9-11页 |
1.2.2 氨基酸 | 第11页 |
1.2.3 生物碱 | 第11页 |
1.2.4 糖类 | 第11页 |
1.2.5 芳香类物质 | 第11-12页 |
1.2.6 色素 | 第12页 |
1.3 茶叶提取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提取温度 | 第12页 |
1.3.2 提取时间 | 第12页 |
1.3.3 提取方法 | 第12-14页 |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作原理及其在植物提取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4.1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4.2 超声波辅助提取在植物提取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9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第17-18页 |
2.2.2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18页 |
2.2.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3.2 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3.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1-23页 |
3.3.1 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 | 第21-22页 |
3.3.2 不同提取方法的品质研究 | 第22-23页 |
3.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3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与方法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4.1 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4.1.1 超声时间对绿茶提取的影响 | 第24-25页 |
4.1.2 超声功率对绿茶提取的影响 | 第25-26页 |
4.1.3 超声温度对绿茶提取的影响 | 第26页 |
4.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4.2.1 建立拟合模型 | 第26-28页 |
4.2.2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4.2.3 响应面分析 | 第29-30页 |
4.2.4 验证性试验 | 第30页 |
4.3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绿茶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30-36页 |
4.3.1 不同提取方法对水浸出物得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2 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多酚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3 不同提取方法对茶氨酸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4 不同提取方法对咖啡碱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5 不同提取方法对儿茶素的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4.4 不同提取方法对绿茶提取液汤色的影响 | 第36-38页 |
4.5 不同提取方法对绿茶提取液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4.6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41页 |
5 讨论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4页 |
6.1 超声波提取绿茶工艺优化 | 第42页 |
6.2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绿茶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42页 |
6.3 不同提取方法对绿茶提取液汤色的影响 | 第42页 |
6.4 不同提取方法对绿茶提取液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6.5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