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4-21页 |
(一)师德的含义 | 第14-16页 |
(二)陕甘宁边区高校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三)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1.适应战争和根据地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2.边区文化教育落后,需要大批教师 | 第18-19页 |
3.教师队伍文化水平、道德素养、理论功底等参差不齐 | 第19页 |
4.学生成分复杂,知识水平高低不一 | 第19-20页 |
(四)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可能性 | 第20-21页 |
1.相对稳定的边区环境 | 第20页 |
2.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 第20-21页 |
3.毛泽东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理论成熟 | 第21页 |
二、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 | 第21-29页 |
(一)志存高远,政治立场坚定 | 第22-23页 |
(二)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和谐共处、平等互助 | 第23-24页 |
(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第24-25页 |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 第25-26页 |
(五)“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敬业精神 | 第26-28页 |
(六)终身学习、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 | 第28-29页 |
三、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29-38页 |
(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 第29-31页 |
1.制定教育方针,确立正确的建设方向 | 第29-30页 |
2.规定校训校风,创造良好的氛围 | 第30-31页 |
(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 第31-33页 |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1-32页 |
2.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第32-33页 |
3.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第33页 |
(三)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在实践中锤炼师德 | 第33-35页 |
(四)加强制度规范,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35-37页 |
(五)整风运动与师德建设 | 第37-38页 |
四、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特点 | 第38-42页 |
(一)示范性 | 第38-39页 |
(二)广泛性 | 第39-40页 |
(三)实践性 | 第40-41页 |
(四)时代性 | 第41-42页 |
五、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 第42-49页 |
(一)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42-45页 |
1.丰富了党的教育理论,促使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第42-43页 |
2.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43-44页 |
3.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时代 | 第44-45页 |
(二)陕甘宁边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当代启示 | 第45-49页 |
1.重视师德在教育中的地位,强化师德建设的考核机制 | 第45-46页 |
2.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师德建设内容 | 第46-47页 |
3.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提高教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 第47页 |
4.不断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