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 | 第8-9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各章内容安排 | 第9-10页 |
2. 综述 | 第10-25页 |
·对HCIF之前的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的简要回顾 | 第10-12页 |
·对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 | 第10页 |
·对企业理论的回顾 | 第10-11页 |
·对公司治理的回顾 | 第11-12页 |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兴起与挑战 | 第12-18页 |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兴起 | 第12-15页 |
·重新审视人力资本 | 第15-16页 |
·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 第16-18页 |
·Rajan和Zingales的回应:"核心资源理论" | 第18-23页 |
·对企业理论的回应 | 第18-22页 |
·对公司治理的回应 | 第22-23页 |
·核心资源理论的意义 | 第23页 |
·来自"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CRT研究的新视角:对"进入权"的扩展与模型构建 | 第25-47页 |
·企业核心资源的构成与演进 | 第25-30页 |
·资本家 | 第25-27页 |
·工人/普通劳动者 | 第27页 |
·企业家 | 第27-28页 |
·经理/管理者 | 第28-29页 |
·核心雇员 | 第29-30页 |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 第30-33页 |
·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途径 | 第32-33页 |
·CRT研究的新视角:对"进入权"概念的扩展 | 第33-46页 |
·Rajan和Zingales的贡献与局限 | 第33-34页 |
·对"进入权"内涵的扩展 | 第34-35页 |
·对何时给予进入权的判断 | 第35-36页 |
·子模型分析 | 第36-43页 |
·一般模型 | 第43-45页 |
·HCIF的治理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模型的运用:一个HCIF并购的视角 | 第47-55页 |
·HCIF并购出现的问题:人力资本流失 | 第47-48页 |
·进入权与HCIF并购 | 第48-51页 |
·HCIF并购模型 | 第51-52页 |
·HCIF并购出现的问题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5. 公司制下的HCIF的治理研究 | 第55-66页 |
·HCIF的治理模式分类 | 第55-56页 |
·给予进入权的方式 | 第56-63页 |
·直接给予进入权: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 | 第56-59页 |
·赋予人力资本自主权:一种变相的进入权 | 第59-61页 |
·增加进入权:职务晋升 | 第61页 |
·对"进入权"通道的疏通 | 第61-62页 |
·对未来的进入权:长期契约 | 第62-63页 |
·公司制HCIF治理中的问题 | 第63-65页 |
·职务晋升存在局限 | 第63-64页 |
·两种激励机制发生冲突 | 第64-65页 |
·市场/行业因素的影响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6. 合伙制下的HCIF治理研究 | 第66-76页 |
·为什么仍然存在合伙制? | 第66-68页 |
·合伙制存在的必要性:人力资本与专业服务的特性分析 | 第68-69页 |
·合伙制的本质 | 第69-71页 |
·内部人控制 | 第69-71页 |
·无限连带责任 | 第71页 |
·核心资源理论的解释 | 第71-74页 |
·"晋升或走人"机制 | 第71-72页 |
·利润分享机制 | 第72页 |
·核心资源理论的解释 | 第72-74页 |
·"进入权"的局限:基于合伙制的视角 | 第74-75页 |
·两种激励机制的冲突 | 第74页 |
·同事监督的困难性 | 第74-75页 |
·小结:合伙制与公司制的比较 | 第75-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尾注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从三国故事看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三部曲) | 第8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挑战杯实践经历 | 第97-98页 |
1.主要学术论文 | 第97页 |
2.参与的纵向课题 | 第97页 |
3.参与的横向课题 | 第97页 |
4.挑战杯实践经历 | 第97-98页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