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视角下的谐音型网络语言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9-12页 |
1.1.1 网络语言概况 | 第9-11页 |
1.1.2 谐音型网络语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谐音型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模因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模因和谐音型网络语言 | 第20-30页 |
2.1 谐音型网络语言的称名 | 第20-21页 |
2.2 语言模因与网络谐音模因 | 第21-22页 |
2.2.1 模因和语言模因 | 第21页 |
2.2.2 谐音型网络语言与网络谐音模因 | 第21-22页 |
2.3 模因视角下谐音型网络语言的分类 | 第22-26页 |
2.3.1 按书写特征分类 | 第23-24页 |
2.3.2 按语音特征分类 | 第24-26页 |
2.4 网络谐音模因与传统谐音模因的异同 | 第26-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模因视角下谐音型网络语言的发展 | 第30-39页 |
3.1 强势语言模因 | 第30-32页 |
3.2 网络谐音模因的归属 | 第32-34页 |
3.3 网络谐音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 | 第34-36页 |
3.4 网络谐音模因的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网络谐音模因的形成原因 | 第39-49页 |
4.1 网络谐音模因形成的内部原因 | 第39-43页 |
4.1.1 网络谐音模因载体的形式特征 | 第39-40页 |
4.1.2 网络谐音模因载体的语用特征 | 第40-41页 |
4.1.3 语言的内部机制 | 第41-43页 |
4.2 网络谐音模因形成的外部原因 | 第43-48页 |
4.2.1 交际环境 | 第43-44页 |
4.2.2 社会热点话题 | 第44页 |
4.2.3 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模因宿主的潜在诉求 | 第45-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对谐音型网络语言的再思考 | 第49-51页 |
5.1 对待谐音型网络语言的态度 | 第49页 |
5.2 谐音型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 | 第49-50页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1-53页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1-52页 |
6.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