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南部县方言研究情况概述 | 第9-10页 |
1.1.1 南部县地区方言的分区情况研究情况 | 第9-10页 |
1.1.2 南部县地区方言相关研究论著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0页 |
1.3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1.3.1 本文研究的方言范围及方言材料来源 | 第10-11页 |
1.3.2 南部县各方言调查点地理位置及现行行政区划 | 第11-12页 |
1.3.3 本文调查研究的技术资料和课题支持 | 第12页 |
1.3.4 本文所使用方言材料来源 | 第12页 |
1.3.5 本文所使用符号的说明 | 第12-14页 |
2 南部县各镇方言音系 | 第14-49页 |
2.1 伏虎话音系 | 第15-23页 |
2.1.1 伏虎声母系统 | 第15-16页 |
2.1.2 伏虎音韵系统 | 第16-18页 |
2.1.3 伏虎声调系统 | 第18-21页 |
2.1.4 伏虎声韵配合表 | 第21-23页 |
2.2 碑院话音系 | 第23-31页 |
2.2.1 碑院声母系统 | 第23-24页 |
2.2.2 碑院韵母系统 | 第24-26页 |
2.2.3 碑院声调系统 | 第26-29页 |
2.2.4 碑院声韵配合表 | 第29-31页 |
2.3 升钟话音系 | 第31-39页 |
2.3.1 升钟声母系统 | 第31-32页 |
2.3.2 升钟韵母系统 | 第32-35页 |
2.3.3 升钟声调系统 | 第35-37页 |
2.3.4 升钟声韵配合表 | 第37-39页 |
2.4 大坪话音系 | 第39-49页 |
2.4.1 大坪声母系统 | 第39-41页 |
2.4.2 大坪韵母系统 | 第41-44页 |
2.4.3 大坪声调系统 | 第44-46页 |
2.4.4 大坪声韵配合表 | 第46-49页 |
3 南部各方言与成渝话、南路话音系特点比较 | 第49-89页 |
3.1 声母结构特征 | 第50-63页 |
3.1.1 非组、晓组今音分混情况及分布 | 第50-51页 |
3.1.2 古微母今读音情况及分布 | 第51-52页 |
3.1.3 古见系蟹效山咸江梗摄二等字开口今音的洪细情况 | 第52-53页 |
3.1.4 古见组蟹止摄、精组蟹摄三四等开口字尖团分混 | 第53页 |
3.1.5 古精组假蟹效流咸深山臻宕曾梗摄三等开口、止遇通摄三等口字今读音 | 第53-54页 |
3.1.6 声母平翘舌的分混 | 第54-58页 |
3.1.7 古船禅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分混 | 第58-59页 |
3.1.8 古泥来母今读的分混 | 第59页 |
3.1.9 古日母今读音的情况 | 第59-60页 |
3.1.10 古影疑母今读音的情况 | 第60-62页 |
3.1.11 古云以母今读音的情况 | 第62-63页 |
3.2 韵母结构特征 | 第63-87页 |
3.2.1 阴声韵 | 第63-70页 |
3.2.2 阳声韵 | 第70-87页 |
3.3 声调结构特征 | 第87-89页 |
3.3.1 调位系统 | 第87-88页 |
3.3.2 调值系统 | 第88-89页 |
4 移民与南部地区方言 | 第89-95页 |
4.1 四川地区移民的总体情况 | 第89-92页 |
4.2 移民与南部方言 | 第92-95页 |
4.2.1 大坪古见组蟹止摄、精组蟹摄三四等开口字读音 | 第93-94页 |
4.2.2 大坪咸山摄一二等开合口帮、端、知系字读音 | 第94-95页 |
5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后记 | 第98-99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