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2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 | 第19-20页 |
2.2.2 模糊理论 | 第20-21页 |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2.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页 |
2.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4.1 教育公平 | 第22-23页 |
2.4.2 义务教育 | 第23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农民认知的视域 | 第25-41页 |
3.1 基于农民认知视角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理论框架的研究 | 第25-32页 |
3.1.1 研究过程 | 第25-28页 |
3.1.1.1 资料的收集 | 第25-26页 |
3.1.1.2 资料的分析 | 第26-28页 |
3.1.2 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28-29页 |
3.1.3 研究结果说明 | 第29-32页 |
3.1.3.1 城乡公平 | 第29-30页 |
3.1.3.2 历史公平 | 第30-31页 |
3.1.3.3 内部公平 | 第31-32页 |
3.2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1页 |
3.2.1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32-34页 |
3.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4-41页 |
3.2.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第35页 |
3.2.2.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5-37页 |
3.2.2.3 计算指标权重 | 第37页 |
3.2.2.4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指标权重的分析 | 第37-41页 |
4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体系的应用 | 第41-51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和步骤 | 第41-43页 |
4.1.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第42页 |
4.1.2 确定评价等级 | 第42页 |
4.1.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4.2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47页 |
4.2.1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评价因素集 | 第43页 |
4.2.2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评价等级 | 第43页 |
4.2.3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47页 |
4.2.3.1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4.2.3.2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1 目标层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页 |
4.3.2 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 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指标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5.2 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共享 | 第52-53页 |
5.3 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 第53页 |
5.4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运行的透明度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二:访谈大纲 | 第61-62页 |
附录三:被访者信息 | 第62-63页 |
读研期间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