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1.1 小麦植株个体发育的不均衡性 | 第13-14页 |
1.2 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及其茎蘖间的差异 | 第14-16页 |
1.2.1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长发育与成穗差异 | 第14-15页 |
1.2.2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 | 第15-16页 |
1.2.3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品质差异 | 第16页 |
1.3 高产小麦群体茎蘖构成 | 第16-18页 |
1.4 小麦主茎与分蘖生产力差异的生理机制 | 第18-19页 |
1.5 栽培措施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生育、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1.1 密肥组合构建不同蘖群结构试验 | 第21页 |
2.1.2 不同品种蘖群构成与生产力试验 | 第21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1 不同蘖位单穗/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1-22页 |
2.2.2 不同蘖位分蘖干物质积累量及绿叶叶面积 | 第22页 |
2.2.3 不同蘖位分蘖剑叶SPAD值 | 第22页 |
2.2.4 不同蘖位分蘖剑叶光合速率 | 第22页 |
2.2.5 不同蘖位分蘖氮、磷含量 | 第22页 |
2.2.6 不同蘖位分蘖籽粒长、宽、厚 | 第22页 |
2.2.7 不同蘖位分蘖籽粒品质 | 第22页 |
2.3 数据分析与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80页 |
3.1 不同成穗株的单穗与单株生产力差异 | 第23-32页 |
3.1.1 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成穗株的单穗生产力差异 | 第23-27页 |
3.1.2 施氮条件下不同成穗株的单穗生产力差异 | 第27-30页 |
3.1.3 不同成穗株的单株生产力差异 | 第30-32页 |
3.2 主茎和分蘖生产力差异比较 | 第32-34页 |
3.3 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差异比较 | 第34-42页 |
3.3.1 不同蘖位分蘖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 第34-35页 |
3.3.2 不同蘖位分蘖的发生率 | 第35页 |
3.3.3 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 | 第35-36页 |
3.3.4 不同蘖位分蘖的结实粒数 | 第36-37页 |
3.3.5 不同蘖位分蘖的千粒重 | 第37-38页 |
3.3.6 不同蘖位分蘖的单穗重 | 第38-40页 |
3.3.7 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形态 | 第40-42页 |
3.4 主茎与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品质差异 | 第42-46页 |
3.4.1 硬度指数 | 第42-43页 |
3.4.2 蛋白质含量 | 第43-44页 |
3.4.3 湿面筋含量 | 第44-45页 |
3.4.4 沉降值 | 第45-46页 |
3.5 主茎与分蘖氮、磷营养特性比较 | 第46-62页 |
3.5.1 氮素积累与运转 | 第46-54页 |
3.5.2 磷素积累与运转 | 第54-62页 |
3.6 主茎和分蘖光合特性的差异性 | 第62-80页 |
3.6.1 叶面积 | 第62-68页 |
3.6.2 花后剑叶SPAD值 | 第68-71页 |
3.6.3 剑叶净光合速率 | 第71-73页 |
3.6.4 不同生育期光合物质积累量 | 第73-8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0-87页 |
4.1 讨论 | 第80-85页 |
4.1.1 不同成穗株的单穗与单株生产力差异 | 第80页 |
4.1.2 小麦主茎与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表现 | 第80-81页 |
4.1.3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表现 | 第81-82页 |
4.1.4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的密度和施氮量调控效应表现 | 第82-83页 |
4.1.5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营养特性表现 | 第83-85页 |
4.2 结论 | 第85-86页 |
4.3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