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主茎和分蘖生产力及其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1 前言第13-21页
    1.1 小麦植株个体发育的不均衡性第13-14页
    1.2 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及其茎蘖间的差异第14-16页
        1.2.1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长发育与成穗差异第14-15页
        1.2.2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产量及构成因素差异第15-16页
        1.2.3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品质差异第16页
    1.3 高产小麦群体茎蘖构成第16-18页
    1.4 小麦主茎与分蘖生产力差异的生理机制第18-19页
    1.5 栽培措施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生育、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第19-20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2.1 试验设计第21页
        2.1.1 密肥组合构建不同蘖群结构试验第21页
        2.1.2 不同品种蘖群构成与生产力试验第21页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1-22页
        2.2.1 不同蘖位单穗/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1-22页
        2.2.2 不同蘖位分蘖干物质积累量及绿叶叶面积第22页
        2.2.3 不同蘖位分蘖剑叶SPAD值第22页
        2.2.4 不同蘖位分蘖剑叶光合速率第22页
        2.2.5 不同蘖位分蘖氮、磷含量第22页
        2.2.6 不同蘖位分蘖籽粒长、宽、厚第22页
        2.2.7 不同蘖位分蘖籽粒品质第22页
    2.3 数据分析与方法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80页
    3.1 不同成穗株的单穗与单株生产力差异第23-32页
        3.1.1 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成穗株的单穗生产力差异第23-27页
        3.1.2 施氮条件下不同成穗株的单穗生产力差异第27-30页
        3.1.3 不同成穗株的单株生产力差异第30-32页
    3.2 主茎和分蘖生产力差异比较第32-34页
    3.3 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差异比较第34-42页
        3.3.1 不同蘖位分蘖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第34-35页
        3.3.2 不同蘖位分蘖的发生率第35页
        3.3.3 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第35-36页
        3.3.4 不同蘖位分蘖的结实粒数第36-37页
        3.3.5 不同蘖位分蘖的千粒重第37-38页
        3.3.6 不同蘖位分蘖的单穗重第38-40页
        3.3.7 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形态第40-42页
    3.4 主茎与不同蘖位分蘖的籽粒品质差异第42-46页
        3.4.1 硬度指数第42-43页
        3.4.2 蛋白质含量第43-44页
        3.4.3 湿面筋含量第44-45页
        3.4.4 沉降值第45-46页
    3.5 主茎与分蘖氮、磷营养特性比较第46-62页
        3.5.1 氮素积累与运转第46-54页
        3.5.2 磷素积累与运转第54-62页
    3.6 主茎和分蘖光合特性的差异性第62-80页
        3.6.1 叶面积第62-68页
        3.6.2 花后剑叶SPAD值第68-71页
        3.6.3 剑叶净光合速率第71-73页
        3.6.4 不同生育期光合物质积累量第73-8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80-87页
    4.1 讨论第80-85页
        4.1.1 不同成穗株的单穗与单株生产力差异第80页
        4.1.2 小麦主茎与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表现第80-81页
        4.1.3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表现第81-82页
        4.1.4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的密度和施氮量调控效应表现第82-83页
        4.1.5 小麦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品质差异的营养特性表现第83-85页
    4.2 结论第85-86页
    4.3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民认知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研究--基于湖北省武穴市农村的调查
下一篇:百脉根LjPP2C蛋白磷酸酶负调控MPK6信号转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