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0-13页
        一、优秀教师第10-11页
        二、特级教师第11页
        三、卓越教师第11-12页
        四、卓越语文教师第12页
        五、教师专业成长第12-13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第16-17页
第一章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第17-23页
    第一节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情况第17-20页
    第二节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的共性第20-23页
        一、强烈的职业发展动机第20-21页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第21页
        三、灵活的教学行为第21-22页
        四、独特的人格魅力第22-23页
第二章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因素分析第23-32页
    第一节 政策因素第23-24页
        一、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第23-24页
        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第24页
    第二节 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因素第24-28页
        一、教师专业心理第24-26页
            (一)教师职业认同第25页
            (二)自我发展意识第25-26页
            (三)自我效能感第26页
        二、教师专业能力第26-28页
            (一)语文教师的知识观第26-27页
            (二)语文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第27页
            (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27-28页
    第三节 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因素第28-32页
        一、入职前的教育因素第28-30页
            (一)教育理论的获得第29页
            (二)教育实践的感悟第29-30页
        二、入职后工作环境的因素第30-32页
            (一)学校工作环境第30页
            (二)教师生活环境第30-32页
第三章 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建议第32-41页
    第一节 政策层面第32-34页
        一、完善教师准入制度第32页
        二、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第32-33页
        三、构建模块化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第33-34页
    第二节 学校层面第34-36页
        一、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第34-35页
            (一)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第34页
            (二)构建新型“师徒制”第34-35页
        二、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第35-36页
            (一)同课异构第35-36页
            (二)利用公开课、示范课,诊断课堂教学第36页
    第三节 个人层面第36-41页
        一、汲取教育教学新理念第36-38页
            (一)扩大阅读量,提高综合素养第36-37页
            (二)关注学科动态,更新专业知识第37-38页
        二、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第38-39页
            (一)通过磨课与赛课,积累成长经验第38页
            (二)选择先进的教学策略,坚持创新教学第38-39页
        三、坚持探索教学研究第39-41页
            (一)勤于教学反思第39页
            (二)专注教学改革第39-40页
            (三)参与教研课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第40-41页
第四章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附录一 安徽省特级教师评审标准第45-49页
附录二 淮北市第三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标准第49-53页
附录三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教师访谈提纲)第53-54页
附录四 淮北市卓越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学生问卷)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人教版和美国IB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平衡内容比较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农业示范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北省大城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