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18-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第五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银行体系萌芽:传统金融阶段 | 第30-50页 |
第一节 银行体系萌芽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 | 第30-33页 |
第二节 萌芽中的银行体系机构构成及其特征 | 第33-46页 |
第三节 萌芽中的银行体系监督与自律机制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晚清时期中国的银行体系产生 | 第50-84页 |
第一节 银行体系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 | 第50-54页 |
第二节 银行体系机构构成及其变迁特征 | 第54-79页 |
第三节 银行体系监督与自律机制的构建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银行体系形成 | 第84-118页 |
第一节 银行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 | 第84-89页 |
第二节 形成中的银行体系机构构成及其变迁特征 | 第89-112页 |
第三节 银行体系中监督与自律机构的形成 | 第112-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南京政府时期中国的银行体系初步健全 | 第118-142页 |
第一节 银行体系健全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基础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完善中的银行体系机构构成及其变迁特征 | 第122-137页 |
第三节 银行体系监督与自律机制的健全 | 第137-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2-148页 |
第七章 启示 | 第148-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感谢词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