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S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 第14页 |
1.2.2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胶结剂 | 第15-20页 |
1.3 结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有机胶结剂的影响 | 第21-38页 |
摘要 | 第21-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2-23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3-25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2 结果 | 第25-35页 |
2.2.1 土壤菌丝密度 | 第25-27页 |
2.2.2 不同施肥处理下菌丝密度 | 第27页 |
2.2.3 土壤五碳糖含量 | 第27-29页 |
2.2.4 土壤六碳糖含量 | 第29-31页 |
2.2.5 土壤中胡敏酸含量 | 第31-33页 |
2.2.6 土壤中富里酸含量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2.3.1 土壤菌丝密度 | 第35-36页 |
2.3.2 土壤多糖含量 | 第36页 |
2.3.3 土壤腐殖质含量 | 第36-37页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无机胶结剂的影响 | 第38-52页 |
摘要 | 第38-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39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0-4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3.2 结果 | 第42-49页 |
3.2.1 土壤碳酸钙含量 | 第42-44页 |
3.2.2 土壤粘粒含量 | 第44-45页 |
3.2.3 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 | 第45-47页 |
3.2.4 土壤游离氧化铝含量 | 第47-49页 |
3.3 讨论 | 第49-51页 |
3.3.1 土壤碳酸钙含量 | 第49-50页 |
3.3.2 土壤粘粒含量 | 第50页 |
3.3.3 土壤游离氧化铁、铝含量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团聚体胶结剂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 第52-64页 |
摘要 | 第52-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53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4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4.2 结果 | 第55-61页 |
4.2.1 长期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胶接剂以及土壤性质的分异影响 | 第55-57页 |
4.2.2 不同团聚体胶结剂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 第57-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4.3.1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胶结剂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分异 | 第61-62页 |
4.3.2 不同团聚体胶结剂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 第62-63页 |
4.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