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格林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缘由、背景:“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第9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页
        1.2.3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对象、方法第10-11页
        1.3.1 研究对象第10页
        1.3.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依据第11-12页
    1.5 研究假设及创新之处第12-13页
        1.5.1 研究假设第12页
        1.5.2 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第13-1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2.1.1 语文教科书第13页
        2.1.2 助读系统第13页
        2.1.3 语文学材第13-14页
    2.2 研究现状第14-18页
        2.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2.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2.2.3 国内外研究趋势第17-18页
3 中美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及其特点第18-26页
    3.1 助读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第18-19页
        3.1.1 助读系统的功能第18页
        3.1.2 助读系统的作用第18-19页
    3.2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及其特点第19-21页
        3.2.1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结构第19页
        3.2.2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特点分析第19-21页
    3.3 格林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及其特点第21-24页
        3.3.1 格林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结构第21-23页
        3.3.2 格林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特点分析第23-24页
    3.4 两套教科书助读系统异同点第24-26页
        3.4.1 两套教科书助读系统相同点第24页
        3.4.2 两套教科书助读系统不同点第24-26页
4 中美两套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案例分析及比较第26-37页
    4.1 人教版与格林版助读系统相同版块展示及比较第26-34页
        4.1.1 作者简介第26-27页
        4.1.2 知识链接第27-29页
        4.1.3 旁批第29-31页
        4.1.4 注释第31页
        4.1.5 插图第31-32页
        4.1.6 课后习题第32-34页
    4.2 人教版和格林版助读系统不同版块展示及比较第34-37页
        4.2.1 单元提示第34-35页
        4.2.2 预习提示类第35页
        4.2.3 结构图第35-36页
        4.2.4 推荐阅读第36页
        4.2.5 技能与策略评估第36-37页
5 中美两套语文教材其他助读资源对比第37-39页
    5.1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助读资源第37页
    5.2 格林版语文教材助读资源第37-38页
    5.3 两套教材其他助读资源比较第38-39页
6 中美两套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启示第39-42页
    6.1 对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编写的启示第39-40页
        6.1.1 作者简介:由“信息单一”转向“内容丰富”第39页
        6.1.2 旁批:由“略读独享”转向“全书涉及”第39页
        6.1.3 注释:由“杂糅”转向“分类”第39-40页
        6.1.4 插图:由“单一”转向“多元”第40页
        6.1.5 课后习题:由“思考”转向“检测”第40页
        6.1.6 推荐阅读:由“单调”转向“丰富”第40页
    6.2 对中学语文教师运用助读系统教学的启示第40-42页
        6.2.1 引导学生全面使用助读系统:由只重视注释到关注整体第40-41页
        6.2.2 教师自己动手开发助读系统:与学生发展需要相配合第41-42页
7 助读策略的运用效果第42-47页
    7.1 使用的语文助读策略第42-43页
    7.2 研究假设第43页
    7.3 研究方法第43页
    7.4 实验设计与程序第43-44页
    7.5 结果第44-45页
    7.6 分析第45-46页
    7.7 小结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附录第48-62页
    附录一第48-50页
    附录二第50-56页
    附录三第56-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后记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架”视域下的中学语文生成性教学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