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理性思考 | 第21-29页 |
一、“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 高等职业教育 | 第21页 |
(二) 校企合作 | 第21-22页 |
(三) 现代学徒制 | 第22-23页 |
(四)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24页 |
二、默会知识理论 | 第24-26页 |
(一) 默会知识涵义与特点 | 第24-25页 |
(二) 默会知识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的意义 | 第25-26页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9页 |
(一)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 第26-27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的涵义 | 第27页 |
(三) 人力资本理论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调查 | 第29-40页 |
一、背景介绍 | 第29-30页 |
二、教育理念的调查 | 第30-31页 |
三、培养目标的调查 | 第31-32页 |
(一) 教室与店堂调查 | 第31页 |
(二) 教师与师傅授课情况调查 | 第31页 |
(三) 考试与考核的调查 | 第31-32页 |
(四) 专业证书考核情况调查 | 第32页 |
四、培养规格的调查 | 第32-33页 |
(一) 课程要求 | 第32-33页 |
(二) 技能证书要求 | 第33页 |
(三) 实习效果的调查 | 第33页 |
五、课程体系的调查 | 第33-34页 |
六、教学内容的调查 | 第34-36页 |
(一) 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衔接情况调查 | 第34-35页 |
(二) 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查 | 第35-36页 |
(三) 师资水平调查 | 第36页 |
七、管理制度的调查 | 第36-38页 |
(一) 招生与招工情况调查 | 第36-37页 |
(二) 双重身份适应性调查 | 第37页 |
(三) 实习情况调查 | 第37-38页 |
八、评价方式的调查 | 第38-40页 |
(一) Y校的考核指标 | 第38-39页 |
(二) 双重考核对学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江苏Y校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一) 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 | 第40页 |
(二) 校企目标不一 | 第40-41页 |
(三) 双重身份适应性差 | 第41-42页 |
(四) 师资水平偏低 | 第42页 |
(五) 课程衔接不紧密,课程体系执行力度不足 | 第42-43页 |
(六) 校企管理、考核方面的主导权问题 | 第43-44页 |
(七) 监督与评价制度不完善 | 第44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一) 利益不一致 | 第44页 |
(二) 各方主体积极性调动问题 | 第44-45页 |
(三) 企业之间竞争问题 | 第45-46页 |
(四) 缺乏合适的师资培训方式 | 第46页 |
(五) 管理方式落后,不适合现代学徒制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优化现代学徒制的建议 | 第48-55页 |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借鉴 | 第48-50页 |
(一) 德国的双元制 | 第48页 |
(二) 英国的学徒制 | 第48-49页 |
(三) 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 | 第49-50页 |
二、政府加大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一) 政府加大投资,从上而下进行激励 | 第50页 |
(二) 校企互相监督,违者上报并严惩 | 第50-51页 |
三、校企协助学生身份转换 | 第51页 |
(一) 协调师徒关系 | 第51页 |
(二) 协助学生进行身份转换 | 第51页 |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 第51-53页 |
(一)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 第52-53页 |
(二) 教学与实践两把抓 | 第53页 |
五、管理制度改革 | 第53-55页 |
(一) 严格执行合同 | 第53-54页 |
(二)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 第54页 |
(三) 注重实践中的考核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