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2-14页 |
2.混合所有制经济简述与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混合所有制经济简述 | 第14-16页 |
2.1.1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 | 第14页 |
2.1.2 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背景 | 第14-16页 |
2.2 股权激励理论分析 | 第16-19页 |
2.2.1 股权激励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关系 | 第16-17页 |
2.2.2 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3 股权激励与激励理论的关系 | 第18-19页 |
2.3 混合所有制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激励不同点 | 第19-21页 |
3.招商银行股权激励概况及其效果分析 | 第21-42页 |
3.1 公司基本情况及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 第21-23页 |
3.2 方案概述 | 第23-26页 |
3.2.1 招商银行2007年H股股票增值权激励计划 | 第23-24页 |
3.2.2 招商银行2008年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第24-25页 |
3.2.3 招商银行2015年员工持股激励计划 | 第25-26页 |
3.3 招商银行实行股权激励的动因 | 第26-27页 |
3.3.1 规范和完善公司的薪酬激励制度 | 第26页 |
3.3.2 吸引人才,稳定员工队伍 | 第26-27页 |
3.3.3 顺应政策发展,吸引社会关注度 | 第27页 |
3.4 招商银行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第27-39页 |
3.4.1 招商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3.4.2 招商银行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3.5 招商银行股权激励效果评述 | 第39-42页 |
4.招商银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优缺点 | 第42-48页 |
4.1 招商银行现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优点 | 第42-44页 |
4.1.1 计划实施顺应社会及政策发展 | 第42页 |
4.1.2 模式选择合理,制度推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 第42-43页 |
4.1.3 激励范围及强度相对适宜 | 第43-44页 |
4.2 招商银行现行股权激励制度的缺点 | 第44-48页 |
4.2.1 考核条件设置不够合理 | 第45-46页 |
4.2.2 风险与收益匹配度不高 | 第46页 |
4.2.3 实践中激励效果的有效性欠佳 | 第46-48页 |
5.招商银行股权激励制度改进设计 | 第48-55页 |
5.1 高管层的激励模式 | 第48-51页 |
5.1.1 现有H股股票增值权的改进 | 第48-51页 |
5.1.2 在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中寻求平衡 | 第51页 |
5.2 核心专业人才及中层管理骨干激励模式 | 第51-53页 |
5.2.1 利益保护机制 | 第51-52页 |
5.2.2 制定分类激励措施 | 第52页 |
5.2.3 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挂钩体系 | 第52-53页 |
5.3 员工持股计划 | 第53-55页 |
5.3.1 持股对象向普通员工转移 | 第53-54页 |
5.3.2 建立风险状况下的员工保护机制 | 第54-55页 |
6.结论及启示 | 第55-58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招商银行案例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股权激励的启示 | 第55-58页 |
6.2.1 股权激励激发持股团队积极性,提升企业转型效率 | 第56页 |
6.2.2 股权激励需把握发行价适度,保证国有资产不被折价贱卖 | 第56-57页 |
6.2.3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也是补充核心资本的一条有效途径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