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0.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0.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0.2.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0.3.1 公开课 | 第13页 |
0.3.2 网络公开课 | 第13页 |
0.3.3 网络公开课的特点 | 第13-14页 |
0.4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 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兴起原因和传播效果分析 | 第16-26页 |
1.1 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兴起原因分析 | 第16-19页 |
1.1.1 独具创新、开放式的授课形式 | 第16-17页 |
1.1.2 世界知名学府的独特魅力 | 第17-18页 |
1.1.3 国内外翻译字幕小组的大力支持 | 第18页 |
1.1.4 免费公共资源平台的打造 | 第18-19页 |
1.2 网络公开课在我国传播模式分析 | 第19-23页 |
1.2.1 传播者——教师 | 第19-20页 |
1.2.2 受众——学习者 | 第20页 |
1.2.3 传播渠道——网络平台 | 第20-21页 |
1.2.4 传播内容——公开课课程 | 第21-22页 |
1.2.5 反馈渠道——邮件 | 第22-23页 |
1.3 基于网络公开课在我国传播效果上的反思 | 第23-26页 |
1.3.1 反馈渠道受阻 | 第23页 |
1.3.2 二次译码、解码导致讯息上的偏差 | 第23-24页 |
1.3.3 学习者中潜在的“知识沟”降低公开课开放共享效度 | 第24-26页 |
2 可汗学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传播效果分析 | 第26-34页 |
2.1 可汗学院概述 | 第26-29页 |
2.1.1 可汗学院的概念 | 第26页 |
2.1.2 可汗学院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2.1.3 可汗学院的教学特点 | 第27-29页 |
2.2 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分析 | 第29-32页 |
2.2.1 翻转课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2.2.2 现代化科技手段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 第30-32页 |
2.3 可汗学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传播效果的反思 | 第32-34页 |
2.3.1 可汗学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32页 |
2.3.2 可汗学院传播效果的反思 | 第32-34页 |
3 对于我国网络公开课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 第34-39页 |
3.1 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性意见 | 第34-36页 |
3.1.1 整合传播渠道、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 | 第34页 |
3.1.2 让优秀的公开课视频课程走进校园 | 第34-35页 |
3.1.3 丰富完善公开课视频课程内容建设 | 第35页 |
3.1.4 加大公开课视频制作资金投入 | 第35-36页 |
3.2 网络公开课在我国传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 第36-39页 |
3.2.1 完善授课评价体系促进反馈渠道双向互动 | 第36-37页 |
3.2.2 警惕“知识沟”导致两级分化 | 第37-38页 |
3.2.3 提升教师公开课授课质量 | 第38-39页 |
4 研究总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