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前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 案例研究法 | 第10页 |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10页 |
3.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0页 |
(三) 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 | 第10-13页 |
1. 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2.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二、隐性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 人力资本的概述 | 第13-14页 |
1. 人力资本的概念 | 第13-14页 |
2. 人力资本的性质 | 第14页 |
(二) 人力资本分类 | 第14-16页 |
1. 一般的人力资本分类 | 第14-15页 |
2. 隐性人力资本与显性人力资本 | 第15-16页 |
(三) 隐性人力资本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 人际关系学说 | 第16-17页 |
2. 情商理论 | 第17-19页 |
三、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结构及特征 | 第19-35页 |
(一) 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结构 | 第22-30页 |
1. 浙江民营企业家隐性人力资本结构 | 第22-28页 |
2. 浙江民营企业员工隐性人力资本结构 | 第28-30页 |
(二) 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特征 | 第30-35页 |
1. 浙江民营企业家隐性人力资本的特征 | 第30-33页 |
2. 浙江民营企业员工隐性人力资本的特征 | 第33-35页 |
四、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贡献分析 | 第35-47页 |
(一) 隐性人力资本贡献度量模型 | 第35-39页 |
1. 人力资本(包含显性和隐性)贡献度量模型 | 第35-36页 |
2. 隐性人力资本贡献度量模型 | 第36-38页 |
3. 本论文采用的隐性人力资本贡献度量模型 | 第38-39页 |
(二) 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贡献分析 | 第39-47页 |
1. 浙江民营企业家的隐性人力资本贡献 | 第39-42页 |
2. 浙江民营企业员工的隐性人力资本贡献 | 第42-44页 |
3. 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贡献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 第44-47页 |
五、浙江民营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分析 | 第47-54页 |
(一) 参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 第48-49页 |
(二) 激励分配制度的安排 | 第49-51页 |
(三) 企业文化激励 | 第51-52页 |
(四) 科学授权 | 第52-53页 |
(五) 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 第53-54页 |
六、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