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的总体描述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2-20页 |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翻译研究 | 第13-14页 |
·《伤寒论》及其英译 | 第14-17页 |
·《伤寒论》简介 | 第14-15页 |
·《伤寒论》英译概况 | 第15-16页 |
·《伤寒论》英译研究巨顾 | 第16-17页 |
·中医病证名英译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伤寒论》病证名 | 第17-18页 |
·功能对等理论用于指导《伤寒论》病证名英译的可行性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选材 | 第20-21页 |
·原文的选择:宋版《伤寒论》 | 第20页 |
·译本的选择:Wiseman译本(1999年)和罗希文译本(2007年) | 第20-21页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问题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3-43页 |
·两个译本病证名翻译方法统计 | 第23页 |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伤寒论》病证名翻译策略 | 第23-40页 |
·运用直译,兼顾形式和信息,实现功能对等 | 第24-31页 |
·调整形式,增补语义,力求接近对等 | 第31-37页 |
·以“音”代“译”,结合前后语境,达到特殊对等 | 第37-40页 |
·两个译本病证名英译总体评价 | 第40-41页 |
·魏本病证名英译评价 | 第40-41页 |
·罗本病证名英译评价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3页 |
·功能对等理论用于指导《伤寒论》病证名翻译的优势和局限 | 第43-44页 |
·优势 | 第43-44页 |
·局限性 | 第44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