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1、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情绪归因界定 | 第9-10页 |
| ·情绪归因的研究取向 | 第10-12页 |
| ·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 第10-11页 |
| ·错误情绪归因研究 | 第11-12页 |
| ·一般情绪归因研究 | 第12页 |
| ·例举情绪归因研究的具体结果 | 第12页 |
| ·情绪及其分类 | 第12-13页 |
| ·情绪产生机制 | 第13-14页 |
| ·归因理论阐述 | 第14-15页 |
| 2、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5-16页 |
| ·选题的缘由 | 第15-1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6页 |
| 3、中学生情绪归因量表的编制 | 第16-27页 |
| ·量表结构的确定与条目的收集 | 第16-17页 |
| ·中学生积极情绪归因量表的编制 | 第17-22页 |
| ·积极情绪归因量表第一稿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 ·研究过程 | 第18页 |
| ·结果分析 | 第18-19页 |
| ·项目分析 | 第18页 |
| ·因子提取 | 第18-19页 |
| ·量表第一稿的总结 | 第19页 |
| ·量表的优点 | 第19页 |
| ·量表的不足 | 第19页 |
| ·积极情绪归因量表第二稿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 第19-22页 |
| ·量表题目的筛选与编排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 ·研究过程 | 第20页 |
| ·结果分析 | 第20-22页 |
| ·项目分析 | 第20-21页 |
| ·因子提取 | 第21-22页 |
| ·中学生消极情绪归因量表的编制 | 第22-27页 |
| ·消极情绪归因量表第一稿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 ·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 ·项目分析 | 第23页 |
| ·因子提取 | 第23-24页 |
| ·量表第一稿的总结 | 第24页 |
| ·量表的优点 | 第24页 |
| ·量表的不足 | 第24页 |
| ·消极情绪归因量表第二稿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量表题目的筛选与编排 | 第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研究过程 | 第24-25页 |
| ·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项目分析 | 第25页 |
| ·因子提取 | 第25-27页 |
| 4、正式量表的施测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 ·研究工具和对象 | 第27页 |
| ·研究过程 | 第27页 |
| ·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 ·模型建构 | 第27-29页 |
| ·模型拟合 | 第29-31页 |
| ·模型评价 | 第31-32页 |
| ·模型修正 | 第32页 |
| 5、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32-34页 |
| ·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 | 第32-33页 |
| ·结构效度 | 第33页 |
| ·内容效度 | 第33-34页 |
| 6、中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分析 | 第34-37页 |
| ·中学生情绪归因的总体状况 | 第34-35页 |
| ·中学生情绪归因的方差分析 | 第35-37页 |
| ·中学生积极情绪归因的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 ·中学生消极情绪归因的方差分析 | 第36页 |
| ·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学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归因的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 7、讨论和结论 | 第37-45页 |
| ·讨论 | 第37-43页 |
| ·中学生情绪归因量表的结构 | 第37-38页 |
| ·中学生情绪归因量表的信效度 | 第38-39页 |
| ·中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 | 第39-42页 |
| ·中学生积极情绪归因的特点 | 第39-40页 |
| ·中学生消极情绪归因的特点 | 第40-41页 |
| ·中学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归因的特点比较 | 第41-42页 |
| ·研究的优点和创新 | 第42-43页 |
| ·研究的缺点和不足 | 第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