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7页 |
·谓词性成分 | 第12-13页 |
·主语和宾语 | 第13-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问题研究综述 | 第21-39页 |
·名物化问题 | 第21-31页 |
·国内主流语言学派对名物化问题的研究 | 第21-25页 |
·传统语法的观点 | 第21-22页 |
·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 第22页 |
·形式—语义语法的观点 | 第22-23页 |
·生成语法的观点 | 第23-24页 |
·功能与认知语法的观点 | 第24-25页 |
·名物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名物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6-31页 |
·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方法论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7-31页 |
·汉语词类标准问题 | 第31-37页 |
·汉语词类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第31-34页 |
·词类标准观念转变的原因及相关问题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 第39-83页 |
·搭配功能的不对称 | 第39-47页 |
·对谓语动词的制约 | 第39-43页 |
·重叠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 第43-45页 |
·同一谓语动词选择主宾语时语义类型的不对称 | 第45-47页 |
·句式制约条件的不对称 | 第47-67页 |
·"V+N+VP"式双宾句 | 第47-52页 |
·"VP+AP"式中动句 | 第52-63页 |
·"V+O+V+C"式动词拷贝句 | 第63-67页 |
·出现频率的不对称 | 第67-76页 |
·形容词作主宾语的统计研究 | 第67-74页 |
·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统计研究 | 第74-75页 |
·神经语言学的统计研究 | 第75页 |
·句法位顺序习得的统计研究 | 第75-76页 |
·古代文学作品用例的统计研究 | 第76页 |
·其他 | 第76-77页 |
·句法功能不对称的原因 | 第77-82页 |
·主宾语语义角色的制约 | 第77-78页 |
·谓语语义类型的制约 | 第78-80页 |
·构式的规约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语义特征的不对称 | 第83-91页 |
·自主性 | 第83-84页 |
·事物性 | 第84-85页 |
·指称性与陈述性 | 第85-90页 |
·指称与陈述的对立 | 第85-89页 |
·指称与陈述的相对性 | 第89页 |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指称功能的不对称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典型性对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的影响 | 第91-111页 |
·动词的典型性对其作主宾语功能的制约 | 第91-100页 |
·动作性 | 第91-93页 |
·及物性 | 第93-95页 |
·变化性 | 第95-96页 |
·有界性 | 第96-100页 |
·形容词的典型性对其作主宾语功能的制约 | 第100-109页 |
·形容词的分类 | 第100-105页 |
·形容词的典型性 | 第105-109页 |
·程度性 | 第105-106页 |
·连续性 | 第106-107页 |
·恒长性 | 第107-109页 |
·存在对立的原因 | 第109页 |
·词类意义的制约 | 第109页 |
·邻近原则的作用 | 第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语用篇章功能的不对称 | 第111-135页 |
·语篇功能的不对称 | 第111-122页 |
·谓词性主语是话题 | 第111-118页 |
·谓词性宾语是焦点 | 第118-120页 |
·语篇衔接功能的不对称 | 第120-122页 |
·信息特征的不对称 | 第122-123页 |
·谓词性主语的信息特征 | 第122页 |
·谓词性宾语的信息特征 | 第122-123页 |
·标记词的不对称 | 第123-128页 |
·谓词性主语的标记词 | 第123-125页 |
·谓词性宾语的标记词 | 第125-128页 |
·自由度的不对称 | 第128页 |
·与谓语动词结合的松紧度 | 第128页 |
·受语用因素影响的难易度 | 第128页 |
·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句的修辞效果 | 第128-134页 |
·名物化的修辞功能 | 第128-130页 |
·名物化分布的语体差异 | 第130-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七章 认知机制的不对称 | 第135-145页 |
·汉语名物化问题的认知识解 | 第135-137页 |
·概念物化 | 第135-136页 |
·概念整合 | 第136-137页 |
·范畴转换 | 第137页 |
·词类和句法成分对应性问题的认知识解 | 第137-139页 |
·句法位置的制约 | 第137-139页 |
·心理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制约 | 第139页 |
·谓词性主语句与谓词性宾语句认知识解的不对称 | 第139-144页 |
·谓词性主语句构式 | 第140-142页 |
·句式特征 | 第140-142页 |
·浮现意义 | 第142页 |
·谓词性宾语句构式 | 第142-144页 |
·句式特征 | 第142-143页 |
·浮现意义 | 第143-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45-149页 |
·本研究所做的基本工作和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有待努力之处和今后的打算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