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谷类制食品论文--面粉制食品论文

即食湿面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及保鲜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第4-10页
摘要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主食食品第11-12页
        1.1.1 主食食品的发展概况第11页
        1.1.2 主食食品中的安全问题第11-12页
    1.2 主食食品中常见的主要致病菌第12-14页
        1.2.1 沙门氏菌第12-13页
        1.2.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第13页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第13-14页
    1.3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1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第14页
        1.3.2 脉冲强光的杀菌效果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第14-15页
    1.4 食品防腐剂第15-16页
        1.4.1 人工合成防腐剂第15-16页
        1.4.2 天然防腐剂第16页
    1.5 食品包装第16-17页
        1.5.1 食品包装材料第16页
        1.5.2 食品塑料包装第16-17页
    1.6 栅栏技术第17-18页
        1.6.1 栅栏效应第17页
        1.6.2 栅栏技术机理第17页
        1.6.3 常见食品中的栅栏因子第17-18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18-20页
        1.7.1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脉冲强光对包装即食湿面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的杀灭作用第20-34页
    2.1 前言第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0-21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1页
        2.2.3 菌悬液制备第21-22页
        2.2.4 即食湿面的制备第22页
        2.2.5 脉冲强光闪照第22页
        2.2.6 微生物计数第22页
        2.2.7 透射电镜观察第22-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32页
        2.3.1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第23-27页
            2.3.1.1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第23-24页
            2.3.1.2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杀菌效果第24-26页
            2.3.1.3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第26-27页
        2.3.2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机制研究第27-29页
            2.3.2.1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沙门氏菌的杀菌透射电镜分析第27-28页
            2.3.2.2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杀菌透射电镜分析第28-29页
            2.3.2.3 不同参数的脉冲强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透射电镜分析第29页
        2.3.3 脉冲强光对即食湿面表面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研究第29-32页
            2.3.3.1 脉冲强光对即食湿面表面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第30页
            2.3.3.2 脉冲强光对即食湿面表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杀菌效果第30-31页
            2.3.3.3 脉冲强光对即食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单辛酸甘油酯(CMG)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34-43页
    3.1 前言第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4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3.2.3 菌悬液制备第35页
        3.2.4 不同浓度单辛酸甘油酯(CMG)对致病菌生长曲线第35页
        3.2.5 透射电镜观察第35-3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3.3.1 不同浓度单辛酸甘油酯(CMG)对3种致病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第36-37页
        3.3.2 4 ℃下单辛酸甘油酯(CMG)对致病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第37-39页
        3.3.3 单辛酸甘油酯(CMG)对致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第39-40页
        3.3.4 4 ℃下单辛酸甘油酯(CMG)对即食湿面中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第40-41页
    3.4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不同浓度单辛酸甘油酯(CMG)对即食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模型第43-55页
    4.1 前言第4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3-44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4页
        4.2.3 即食湿面制备第44页
        4.2.4 人工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第44-45页
        4.2.5 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第45页
        4.2.6 抑菌模型的建立第45-46页
            4.2.6.1 初级模型第45-46页
            4.2.6.2 二级模型第46页
            4.2.6.3 模型验证第4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6-54页
        4.3.1 初级模型的建立第46-52页
        4.3.2 二级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4.3.3 模型验证第53-54页
    4.4 结论第54-55页
第五章 不同保鲜方法对即食湿面的保鲜效果研究第55-65页
    5.1 前言第55-5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5.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6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6-57页
        5.2.3 即食湿面的制备第57-58页
        5.2.4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58页
        5.2.5 白度的测定第58页
        5.2.6 pH值的测定第58页
        5.2.7 感官指标的评定第58-59页
        5.2.8 即食湿面货架期的确定第59页
        5.2.9 数据处理第5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9-63页
        5.3.1 不同处理方法对冷藏即食湿面中菌落总数的影响第59-60页
        5.3.2 不同处理方法对冷藏即食湿面pH值的影响第60-61页
        5.3.3 不同处理方法对冷藏即食湿面白度的影响第61-62页
        5.3.4 不同处理方法对冷藏即食湿面中感官指标的影响第62-63页
    5.4 结论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创新点与展望第66-67页
        6.2.1 创新点第66页
        6.2.2 工作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ABSTRACT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流量异常实时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支持服务协同的PaaS平台中服务动态适配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