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 手机移动学习 | 第16页 |
(二) 学习资源 | 第16-17页 |
(三) 移动学习资源 | 第17页 |
(四) 教学策略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 第18-19页 |
(二)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 | 第19-20页 |
(三) 微型学习(Micro Learning)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模式 | 第21-27页 |
一、手机移动学习及其资源内容设计特点 | 第21-22页 |
(一) 手机移动学习的特点 | 第21-22页 |
(二)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特点 | 第22页 |
二、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 | 第22-27页 |
第四章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分析 | 第27-36页 |
一、潜在用户分析 | 第27-33页 |
(一) 样本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二) 数据统计结果 | 第28-32页 |
(三) 调查结论及建议 | 第32-33页 |
二、具体的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一) 学习目标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学习内容分析 | 第35页 |
(四) 学习策略分析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确定 | 第36-46页 |
一、手机移动学习的适用领域分析 | 第36-38页 |
(一) 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二) 适用对象 | 第37-38页 |
二、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选择 | 第38-42页 |
(一) 《大学英语》课程分析 | 第39-40页 |
(二) 内容选择原则 | 第40-41页 |
(三) 学习内容选择 | 第41-42页 |
三、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 第42-45页 |
(一) 学习活动成分分析 | 第43-44页 |
(二) 学习活动的设计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呈现 | 第46-57页 |
一、手机移动学习传递系统概述 | 第46-49页 |
(一) 学习传递系统 | 第46-47页 |
(二) 手机移动学习传递系统的构成 | 第47-48页 |
(三) 手机移动学习传递系统的特征 | 第48-49页 |
二、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呈现方式 | 第49-52页 |
(一) 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 | 第49页 |
(二) 手机媒体类型及特点 | 第49-52页 |
三、手机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呈现设计 | 第52-56页 |
(一) 传输形式设计 | 第52-53页 |
(二) 交互设计 | 第53-54页 |
(三) 界面设计 | 第54-55页 |
(四) 导航设计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一、本文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二、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 第58页 |
三、结束语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大学生手机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
附录2 移动学习相关的参考网址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68页 |
个人情况 | 第67页 |
学习经历 | 第67页 |
公开发表论文 | 第67页 |
参与编写书籍 | 第67页 |
参与科研的项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