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关键词界定 | 第12-14页 |
一、教科书 | 第12-13页 |
二、教科书选用 | 第13页 |
三、评价标准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对教科书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对教科书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三、对教科书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构建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 第21-33页 |
第一节 紧紧围绕“选用”为目标 | 第21-24页 |
一、教科书审定标准与选用标准的区别 | 第21-23页 |
二、教科书选用标准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评价视角多样化 | 第24-29页 |
一、教育学视角 | 第25-26页 |
二、心理学视角 | 第26-27页 |
三、社会学视角 | 第27-28页 |
四、文化学视角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内在机理与外部形式相结合 | 第29-33页 |
一、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建构的内在机理 | 第29-31页 |
二、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建构的表现形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体系 | 第33-56页 |
第一节 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 第33-40页 |
一、教科书功能的体现 | 第33-34页 |
二、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的评价表格 | 第34-40页 |
第二节 教科书选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 第40-51页 |
一、物质外观 | 第40-41页 |
二、内容 | 第41-44页 |
三、结构 | 第44-45页 |
四、支架 | 第45-47页 |
五、插图 | 第47-48页 |
六、学业评估 | 第48-49页 |
七、可读性 | 第49-50页 |
八、总评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的权重分配 | 第51-56页 |
一、权重分配的理论依据 | 第51-56页 |
二、权重分配的操作方法 | 第56页 |
第四章 教科书选用评价标准实施的策略 | 第56-67页 |
第一节 确定教科书选用评价人员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选择教科书选用评价模式 | 第57-59页 |
一、强调以教师教学内容顺序为主的评价模式 | 第57页 |
二、强调以学生学习为诉求的评价模式 | 第57-58页 |
三、强调以所有审查标准为主,各版本为辅的评价模式 | 第58-59页 |
四、强调以单一审查标准为主,各版本为辅的评价模式 | 第59页 |
第三节 规范教科书选用评价程序 | 第59-64页 |
一、建立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平台 | 第60-61页 |
二、教科书选用操作过程的规范 | 第61-63页 |
三、教科书选用评价工具的有效性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整理教科书选用评价报告 | 第64-67页 |
一、评价报告的完整性 | 第64-65页 |
二、评价报告的科学性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外文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