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黄曲霉毒素B_1与粮油等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 第14-21页 |
·AFB_1的危害 | 第14-17页 |
·AFB_1在食物链中的分布、发生与合成 | 第17-19页 |
·农产品及食品中AFB_1的限量标准 | 第19-21页 |
·AFB_1检测方法 | 第21-33页 |
·AFB_1的理化特性 | 第21-23页 |
·AFB_1前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AFB_1生物鉴定法 | 第25页 |
·AFB_1免疫化学分析法 | 第25-29页 |
·AFB_1仪器分析法 | 第29-33页 |
·AFB_1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3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高灵敏度AFB_1 LIF-HPCE检测技术研究 | 第34页 |
·新型的AFB_1荧光增强剂对AFB_1荧光增强效应研究 | 第34页 |
·基于新型荧光增强剂的高灵敏度AFB_1 HPLC检测技术建立 | 第34页 |
·基于新型荧光增强剂的IAC速测技术研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主要方法 | 第36-38页 |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测定的HPLC国标方法 | 第36页 |
·LIF-HPCE色谱条件与电泳检测方法 | 第36页 |
·HPLC-PCD色谱方法 | 第36-37页 |
·IAC速测技术 | 第37-38页 |
第三章 AFB_1 LIF-MECC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 第38-56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化学试剂 | 第38页 |
·仪器 | 第38页 |
·AFB_1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 | 第38-39页 |
·样品 | 第39页 |
·LIF-HPCE检测平台的测试方法 | 第39页 |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9页 |
·仪器条件与色谱条件 | 第39页 |
·线性、标准曲线以及定量分析方法 | 第39页 |
·回收率、重复性、精密度、检出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4页 |
·电泳模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选择 | 第40-41页 |
·LIF-HPCE检测平台的搭建 | 第41-45页 |
·前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AFB_1在缓冲溶液中的光谱特性 | 第46页 |
·HPCE-MECC检测分离条件优化研究 | 第46-50页 |
·方法评价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新型荧光增强剂对AFB_1荧光增强效应 | 第56-70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56页 |
·荧光光谱扫描方法 | 第56-57页 |
·AFB_1荧光衍生测定方法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AFB_1的荧光光谱 | 第57页 |
·AFB_1新型荧光增强剂种类 | 第57-59页 |
·AFB_1-Hg(II)荧光体系的光谱特性 | 第59-61页 |
·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AFB_1-Hg(II)荧光体系的线性 | 第63-64页 |
·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64页 |
·新型荧光增强剂的显著增强效果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型增强剂HgCl_2的高灵敏度HPLC AFB_1检测技术 | 第70-82页 |
·引言 | 第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化学试剂 | 第70页 |
·仪器 | 第70页 |
·样品来源及取样方法 | 第70-71页 |
·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的确定 | 第71页 |
·样品制备 | 第71页 |
·仪器条件与色谱条件 | 第71页 |
·线性,标准曲线以及定量分析方法 | 第71页 |
·回收率、重复性、组间精密度、检出限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激发、发射波长的选择 | 第71-72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72-73页 |
·衍生试剂流速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衍生反应系统温度的确定 | 第74页 |
·相对传统柱后衍生试剂的优势 | 第74-77页 |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77-78页 |
·粮油产品检测 | 第78页 |
·讨论 | 第78-81页 |
·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78-79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79-80页 |
·柱后衍生机理 | 第80页 |
·衍生试剂的毒性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基于新型荧光增强剂的AFB_1-IAC速测技术 | 第82-101页 |
·引言 | 第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化学试剂 | 第82页 |
·仪器 | 第82页 |
·AFB_1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 | 第82-83页 |
·样品 | 第83页 |
·取样量 | 第83页 |
·提取剂浓度研究 | 第83页 |
·提取比确定 | 第83页 |
·提取方式的确定 | 第83页 |
·超声温度、时间和功率对AFB_1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色谱检测条件 | 第84页 |
·IAC条件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8页 |
·取样量对AFB_1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84-85页 |
·提取剂对AFB_1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提取方式对AFB_1测定结果的影响 | 第87-89页 |
·杂质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89-91页 |
·影响AFB_1回收率的IAC条件 | 第91-94页 |
·基于荧光增强的AFB_1定量标准曲线 | 第94-95页 |
·重复性 | 第95页 |
·准确度 | 第95-98页 |
·讨论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1-106页 |
·主要结论 | 第101-104页 |
·高灵敏度LIF-HPCE AFB_1检测技术建立 | 第101-102页 |
·发现了新型AFB_1荧光增强剂 | 第102页 |
·提出并验证了Hg(II)对AFB_1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102-103页 |
·建立了基于新型荧光增强剂的高灵敏度AFB_1 HPLC-PCD检测技术 | 第103页 |
·研究建立了基于新型荧光增强剂的AFB_1 IAC速测技术 | 第103-104页 |
·创新点 | 第104页 |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