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的阐释 | 第8-12页 |
一、主体教育理论的阐释 | 第8-10页 |
(一) 基本涵义 | 第8-9页 |
1. 主体性的内涵 | 第8页 |
2. 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 第8-9页 |
(二) 主体教育理论的历史回顾 | 第9-10页 |
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阐释 | 第10-12页 |
(一) 基本涵义 | 第10页 |
1. 主体间性的内涵 | 第10页 |
2. 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 | 第10页 |
(二)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声乐的本体特征及声乐教学的特殊规律 | 第12-17页 |
一、声乐的本体特征 | 第12-14页 |
(一) 人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 第12-13页 |
(二) 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呈现 | 第13页 |
(三) 表演者心灵的再创造 | 第13-14页 |
二、声乐教学的特殊规律 | 第14-17页 |
(一) 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二) 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 第15页 |
(三) 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 第15页 |
(四)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 第15页 |
(五) 教学评价方式的特殊性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 第17-28页 |
一、“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交往的教育实践观 | 第17-18页 |
(一) 交往的内涵 | 第17页 |
(二) 交往是主体间性生成的内在根源 | 第17页 |
(三) 从“对象化活动”教育实践观到“交往”的教育实践观 | 第17-18页 |
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18-23页 |
(一)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技能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 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 第18-19页 |
2. 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的训练 | 第19-21页 |
(二)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演唱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 在声乐作品的选择方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第21-22页 |
2. 在演唱作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主体间的个性化创作 | 第22-23页 |
3. 在演唱作品教学中对声乐作品内容的适当引伸 | 第23页 |
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使高师声乐学科教学更具实效性 | 第23-28页 |
(一)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 第24页 |
(二)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 第24-25页 |
(三) 实施人本化的教学过程 | 第25-26页 |
(四)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28-29页 |
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 第28页 |
二、革新教师文化、转变教师角色,使得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后记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