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论文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系统方案选择及开发环境简介 | 第12-19页 |
| ·.NET 平台简介及主站平台选择.NET 平台的理由 | 第12-13页 |
| ·GPRS 简介及通讯方式选择GPRS 的理由 | 第13-16页 |
| ·相近方案的选择及优缺点分析 | 第14-16页 |
| ·方案选择及理由 | 第16页 |
| ·主控芯片选择ARM 的理由及ARM 芯片简介 | 第16-18页 |
| ·ADS 开发套件简介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系统平台搭建及设计 | 第19-29页 |
| ·LPC2214 资源规划 | 第19-20页 |
| ·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 第20-24页 |
| ·μC/OS-II 的特点 | 第20-22页 |
| ·μC/OS-II 的移植 | 第22-24页 |
| ·ASM、C 与C++的混合编程 | 第24-25页 |
| ·系统的层次架构及其功能 | 第25-29页 |
| 第四章 电力系统通信协议解析 | 第29-54页 |
|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 第29-33页 |
| ·物理层 | 第29页 |
| ·链路层 | 第29-32页 |
| ·数据标识 | 第32页 |
| ·应用层 | 第32-33页 |
| ·东软载波通信协议 | 第33-36页 |
| ·物理层 | 第34页 |
| ·链路层 | 第34页 |
| ·应用层 | 第34-36页 |
|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协议 | 第36-41页 |
| ·物理层 | 第36页 |
| ·链路层 | 第36-37页 |
| ·应用层 | 第37-41页 |
| ·多种协议共存的解决办法 | 第41-44页 |
|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实现通信协议 | 第42-43页 |
| ·扩展协议支持下属终端多种通信协议 | 第43-44页 |
| ·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49页 |
| ·物理层的实现 | 第44-47页 |
| ·链路层和应用层的实现 | 第47-49页 |
| ·各种协议的比较,提出新协议制定的思路 | 第49-54页 |
| ·协议层次的划分 | 第51-52页 |
| ·应用层信息模型分析和协议设计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电力负荷预测算法研究 | 第54-63页 |
| ·负荷预测的作用和意义 | 第54页 |
| ·负荷预测常用经典模型 | 第54-58页 |
| ·线性趋势外推法短期负荷预测 | 第58-62页 |
| ·算法分析 | 第58-60页 |
| ·算法流程图 | 第60-62页 |
| ·算法优缺点 | 第62页 |
| ·负荷预测的实现及预测结果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63页 |
| ·还未完成或还可以改进的部分 | 第63-65页 |
| ·增加以太网接口 | 第63-64页 |
| ·增加不同的负荷预测算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A ASM、C/C++混合编程实例 | 第68-73页 |
| 附录B 电力协议分析流程图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