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本文论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课题的来源 | 第9-11页 |
二、课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本文论题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历史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之界说 | 第14-17页 |
一、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内容分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背景 | 第17-21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国际背景 | 第17-19页 |
一、社会工作制度的思想渊源来自不同文明 | 第17页 |
二、社会工作制度是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不断交融而形成和完善的 | 第17-18页 |
三、专业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是社会工作国际化的结果 | 第18页 |
四、社会工作制度中国化是社会工作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国内背景 | 第19-21页 |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内在动力 | 第19页 |
二、社会多元化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重要支撑 | 第19页 |
三、“计划生育”的国策和“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特殊要求 | 第19页 |
四、综合国力的提升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重要基础 | 第19-20页 |
五、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政策变革为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 第20页 |
六、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体制的设立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体制保障 | 第20页 |
七、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及空前发展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先决条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 | 第21-23页 |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 | 第21-22页 |
二、社会工作制度以人类自身的发展为核心目标 | 第22页 |
三、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机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工作制度的本土化 | 第23-27页 |
一、解决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亟需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 | 第24-27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已渐趋成熟 | 第27-30页 |
一、社会工作理论已渐趋成熟 | 第27-28页 |
二、社会工作实务已渐趋成熟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0-33页 |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设立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存在的重要依据 | 第30-31页 |
二、西方优秀文化的普适性是本土社会工作与国际社会工作制度内在相通的桥梁 | 第31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本土社会工作与国际社会工作制度相融共存的根本 | 第31-32页 |
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辅相成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在大陆部分地区已有较成功试点 | 第33-36页 |
一、初步探求了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内在规律 | 第33-34页 |
二、初步实践了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有效模式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现状、特征与困境 | 第36-49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现状 | 第36-39页 |
一、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 第36-37页 |
二、教育先导、理论先行 | 第37页 |
三、多种模式同步发展 | 第37-38页 |
四、多元模式下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的四个支撑点 | 第38页 |
五、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特征 | 第39-40页 |
一、政府担当推动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主要力量 | 第39页 |
二、基于“差序格局”的亲友互助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重要补充 | 第39页 |
三、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主要出于社会结构的安排、源自职业实践而非抽象理念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困境 | 第40-49页 |
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根本阻力 | 第40-42页 |
二、中、西社会关系格局的差异性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结构障碍 | 第42-43页 |
三、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独创性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动态困扰 | 第43-44页 |
四、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文化羁绊 | 第44-46页 |
五、中、西社会求-助关系的差异性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人际障碍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路径探索、模式选择和方法解析 | 第49-59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 第49-54页 |
一、国家-社会关系与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宏观旳维度) | 第49-51页 |
二、本土需要与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微观的维度) | 第51-52页 |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社会公正的维度/动态的维度) | 第52-54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模式选择 | 第54-56页 |
一、外部压力促使内部冲突产生新的制度元素 | 第54页 |
二、内部各元素发展不均衡产生结构性张力催生新的制度元素 | 第54-55页 |
三、外来的制度元素促使旧有的制度重新整合满足新的需求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方法解析 | 第56-59页 |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夯实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 第56-57页 |
二、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元素,拓宽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学术视野 | 第57页 |
三、有效借鉴和嵌入西方社会工作制度的元素,提升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效率 | 第57页 |
四、因时、因地制宜,创新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实践模式 | 第57-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