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柴油机数字式调速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2.1 柴油机调速技术发展回顾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3 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器的控制策略 | 第14-1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 第16-18页 |
第2章 柴油机的模型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MAN-B& W6S60MC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19-20页 |
2.3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 | 第20-29页 |
2.3.1 增压器 | 第21-25页 |
2.3.2 中冷器 | 第25页 |
2.3.3 扫气箱 | 第25-26页 |
2.3.4 柴油机气缸 | 第26-27页 |
2.3.5 排气管 | 第27-28页 |
2.3.6 供油装置 | 第28页 |
2.3.7 螺旋桨 | 第28-29页 |
2.4 仿真软件 | 第29-31页 |
2.5 SIMULINK中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6 整机模型的仿真与校验 | 第32-34页 |
第3章 PID控制 | 第34-43页 |
3.1 PID控制的原理 | 第34-37页 |
3.1.1 比例作用 | 第34-35页 |
3.1.2 积分作用 | 第35-36页 |
3.1.3 微分作用 | 第36-37页 |
3.2 数字 PID控制算法 | 第37-39页 |
3.2.1 位置式 PID控制算法 | 第37-38页 |
3.2.2 增量式 PID控制算法 | 第38-39页 |
3.3 柴油机 PID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 | 第39-43页 |
3.3.1 PID控制参数的整定 | 第39页 |
3.3.2 电子调速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第4章 模糊控制 | 第43-54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模糊控制的发展 | 第43-44页 |
4.2.1 模糊控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3-44页 |
4.2.2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 | 第44页 |
4.3 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 | 第44-48页 |
4.4 基于MATLAB的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8-51页 |
4.4.2 定义输入输出变量 | 第49页 |
4.4.1 Fuzzy Toolbox的主要功能 | 第49-50页 |
4.4.3 定义语言变量隶属函数 | 第50页 |
4.4.4 定义模糊控制规则 | 第50-51页 |
4.4.5 输出预览 | 第51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51-54页 |
第5章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54-70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PID控制器参数Fuzzy调整原理 | 第54-55页 |
5.3 PID参数专家调整知识的Fuzzy调整模型 | 第55-59页 |
5.3.1 PID参数的专家整定知识的描述 | 第56页 |
5.3.2 PID参数Fuzzy调整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5.4 输入输出变量的Fuzzy化 | 第59-61页 |
5.4.1 E、EC的模糊化 | 第60-61页 |
5.4.2 K_p、K_i、K_d的模糊化 | 第61页 |
5.5 Fuzzy合成推理算法及调整决策矩阵 | 第61-68页 |
5.5.1 合成推理算法 | 第62页 |
5.5.2 控制规则 | 第62-63页 |
5.5.3 模糊关系R的求取 | 第63-65页 |
5.5.4 PID控制参数K_p的Fuzzy集的求取 | 第65-66页 |
5.5.5 PID参数Kp的解模糊判决 | 第66页 |
5.5.6 Fuzzy-PID控制算法 | 第66-68页 |
5.6 仿真研究 | 第68-70页 |
第6章 控制设计软件用户界面的建立 | 第70-73页 |
6.1 用户界面建立的意义 | 第70页 |
6.2 图形界面的建立 | 第70-73页 |
第7章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3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5-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