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1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5-28页 |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研究的可信度问题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有关福利权和赋权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 第31-49页 |
第一节 福利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31-38页 |
·福利权的基本概念 | 第31-36页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福利权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赋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38-45页 |
·赋权的基本概念 | 第38-40页 |
·赋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0-4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45-49页 |
第三章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的受损状况分析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外在的福利权益受损状况 | 第49-57页 |
·非正规就业女性捐利权益受损的总体特征 | 第49-54页 |
·雇主的侵权策略 | 第54-57页 |
第二节 内在的无权感状况 | 第57-59页 |
·缺乏福利权益知识 | 第57-58页 |
·无力感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福利观念对非正规就业女性失权的影响 | 第59-79页 |
第一节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观念的生计取向 | 第59-66页 |
·对社会救助的看法 | 第60-61页 |
·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看法 | 第61-64页 |
·对维权的看法 | 第64-66页 |
第二节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观念的比较取向 | 第66-71页 |
·低保资格 | 第66-70页 |
·比较 | 第70-71页 |
第三节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观念的关系取向 | 第71-75页 |
·对争取社会救助策略的看法 | 第72-73页 |
·对维权策略的看法 | 第73-75页 |
第四节 福利观念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实现的阻碍 | 第75-79页 |
·生存理性类型福利观念对个人无权感的塑造 | 第75-76页 |
·生存理性类型福利观念对个人权利意识觉醒的抑制 | 第76-77页 |
·生存理性类型福利观念对个人维权行动的制约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边缘地位对非正规就业女性失权的影响 | 第79-101页 |
第一节 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边缘地位 | 第79-88页 |
·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与国家正式体制的疏离 | 第79-82页 |
·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被市场的排斥 | 第82-87页 |
·非正规就业女性在家庭中的照顾者角色及其压力 | 第87-88页 |
第二节 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资源结构 | 第88-92页 |
·物质资源 | 第88-90页 |
·人力资本 | 第90页 |
·关系资源 | 第90-91页 |
·制度资源 | 第91-92页 |
第三节 边缘地位对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实现的制约 | 第92-101页 |
·福利权实现的直接障碍 | 第92-98页 |
·福利权实现的间接障碍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社会位置与福利观念的互动 | 第101-111页 |
第一节 压迫内化机制 | 第101-108页 |
·阿秋的个人生活史描述 | 第101-102页 |
·结构性压迫力量的来源 | 第102-106页 |
·压迫内化的过程 | 第106-107页 |
·压迫内化的结果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劣势积累机制 | 第108-111页 |
·个人层面 | 第108-109页 |
·群体层面 | 第109页 |
·社区层面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非正规就业女性福利权受损的理论解释 | 第111-121页 |
第一节 理论解释模型的构建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相关讨论 | 第113-121页 |
·有关福利观念的讨论 | 第113-118页 |
·有关结构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118-119页 |
·有关理论解释模型适用性的讨论 | 第119-121页 |
第八章 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 | 第121-130页 |
第一节 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的基本目标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的介入原则 | 第123-126页 |
第三节 赋权的社会支持实践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126-130页 |
·个人层面的自我赋权 | 第126-127页 |
·群体层面的集体赋权 | 第127-128页 |
·国家层面的政策赋权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附录 | 第138-149页 |
个人简历、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