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4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和研究的意义 | 第17-26页 |
·主流经济学长期缺失空间维度也意味着历史机遇 | 第17-19页 |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和空间经济学的复兴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 第19-22页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2-26页 |
第二节 对相关概念的评述和界定 | 第26-37页 |
·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经济学 | 第26-33页 |
·关于空间经济学 | 第33-36页 |
·关于产业集聚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目标、方法和创新点 | 第37-39页 |
·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方法 | 第37-38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8-39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以前产业集聚机制相关文献综述 | 第43-70页 |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古典区位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45-52页 |
·杜能的研究 | 第45-46页 |
·劳恩哈特的研究 | 第46-47页 |
·韦伯的研究 | 第47-49页 |
·克里斯泰勒的研究 | 第49-51页 |
·寥什的研究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古典区位理论之后的相关研究 | 第52-70页 |
·熊彼特的研究 | 第53页 |
·胡佛的研究 | 第53-55页 |
·艾萨德的研究 | 第55-56页 |
·阿朗索、巴顿、亨德森、藤田昌久等的研究 | 第56-61页 |
·哈里斯、缪尔达尔、佩鲁、赫希曼等的研究 | 第61-66页 |
·巴格纳斯科、波特等的研究 | 第66-67页 |
·杨小凯等的研究 | 第67-70页 |
第三章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模型中的制造业集聚机制综述 | 第70-88页 |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 | 第70-77页 |
·D-S模型与新贸易理论的创立 | 第70-73页 |
·新经济地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 第73-76页 |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揭示的制造业集聚机制 | 第77-88页 |
·CP模型中的制造业集聚机制 | 第78-81页 |
·其他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制造业集聚机制 | 第81-86页 |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揭示的制造业集聚机制总体评价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影响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基本因素 | 第88-104页 |
第一节 规模经济 | 第88-92页 |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分类 | 第89-91页 |
·规模经济总体上促进产业集聚 | 第91-92页 |
第二节 消费偏好 | 第92-95页 |
·人类的无限需要和多样化偏好促进产业集聚 | 第92-94页 |
·CES效用函数中多样化消费提高效用水平的一个数学证明 | 第94-95页 |
第三节 空间成本 | 第95-100页 |
·运输成本 | 第96-97页 |
·贸易成本 | 第97页 |
·拥挤成本 | 第97-98页 |
·空间成本抑制产业集聚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心理预期 | 第100-104页 |
·心理预期的涵义 | 第100-102页 |
·心理预期对产业集聚的不确定性影响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经济关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04-163页 |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05-126页 |
·基于CP模型条件的区域经济运行过程和主要特征分析 | 第105-115页 |
·贸易成本和非同质性假定适用农产品时的CP模型分析 | 第115-118页 |
·基于FE模型的分析 | 第118-119页 |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机制的扩展分析 | 第119-126页 |
第二节 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26-135页 |
·FC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127-128页 |
·FC模型蕴含的工业集聚机制和经济运行特征 | 第128-134页 |
·基于FC模型的其他扩展分析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区位因素、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35-139页 |
·区位因素与市场规模、生活成本、生产成本 | 第136-138页 |
·区位因素与要素流动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投入产出联系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39-147页 |
·垂直联系模型蕴含的工业集聚机制 | 第140-142页 |
·垂直联系模型蕴含的工业在区际间的此消彼长和市场挤占效应 | 第142-144页 |
·基于垂直联系模型的其他扩展分析 | 第144-147页 |
第五节 资本积累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47-152页 |
·CC模型蕴含的工业集聚机制 | 第147-148页 |
·CC模型反映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运行特征 | 第148-150页 |
·资本可跨区自由流动的CC模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重含义 | 第150页 |
·基于CC模型的其他扩展分析 | 第150-152页 |
第六节 区际贸易、市场挤占效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52-157页 |
·区际贸易与市场挤占效应 | 第152-153页 |
·空间距离、贸易自由度与市场挤占效应 | 第153-156页 |
·市场挤占效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56-157页 |
第七节 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和市场挤占效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57-163页 |
·城市集聚经济微观基础的两个方面:共享效应和匹配效应 | 第158-160页 |
·共享效应和匹配效应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 | 第160-162页 |
·引入市场挤占效应后的产业集聚机制 | 第162-163页 |
第六章 知识关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63-199页 |
第一节 知识溢出、资本积累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64-173页 |
·知识溢出模型蕴含的工业集聚机制及其反映的经济运行特征 | 第164-170页 |
·基于知识溢出模型的其他扩展分析 | 第170-173页 |
第二节 知识创造的独立、非独立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73-183页 |
·不涉及空间区位和制造业的KC模型 | 第173-176页 |
·基于KC模型引入区位因素的扩展讨论 | 第176-183页 |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来源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183-193页 |
·学习效应、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 | 第184-188页 |
·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 | 第188-193页 |
第四节 信息时代条件下的空间接近、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 | 第193-199页 |
·电讯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关系 | 第193-195页 |
·电讯技术进步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 第195-197页 |
·空间接近、非经济因素与产业集聚 | 第197-199页 |
第七章 产业集聚机制总结 | 第199-219页 |
第一节 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力量来源或影响因素 | 第199-207页 |
·促进产业分散的力量来源或影响因素的补充讨论 | 第199-205页 |
·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力量来源或影响因素总结 | 第205-207页 |
第二节 值得强调的产业集聚机制的一些重要方面 | 第207-216页 |
·产业集聚机制性质的两个方面 | 第207-208页 |
·促进产业集聚发生的关键条件 | 第208-209页 |
·产业集聚机制适用的时间跨度 | 第209-212页 |
·产业集聚机制适用的空间层面或范围 | 第212-213页 |
·区际贸易和市场挤占效应的作用 | 第213-215页 |
·人口流动的非凡意义 | 第215-216页 |
·其他方面 | 第216页 |
第三节 产业集聚机制总结 | 第216-219页 |
·产业集聚机制的归纳及图示 | 第216-218页 |
·产业集聚机制的时空二维性或一般性作用规律 | 第218-219页 |
第八章 产业集聚机制与我国近十多年来的区域经济差异 | 第219-288页 |
第一节 1993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描述 | 第220-228页 |
·区域的多种划分说明 | 第220-221页 |
·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方法及数据说明 | 第221-222页 |
·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异比较:“东部隆起” | 第222-223页 |
·三大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东部隆起”过程中的“中部塌陷” | 第223-225页 |
·四大区域的经济差异比较:“东部隆起”和大范围的“中部塌陷” | 第225-228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统计性、描述性分析 | 第228-274页 |
·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内在机制推测 | 第228-230页 |
·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230-234页 |
·非农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 | 第234-237页 |
·区位优势、政策因素、产业集聚与“东部隆起” | 第237-244页 |
·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东部隆起”、“中部塌陷” | 第244-274页 |
第三节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 第274-284页 |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说明 | 第274-277页 |
·数据说明 | 第277-278页 |
·结果报告 | 第278-284页 |
第四节 实证研究的总结性陈述 | 第284-288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总结及政策启示 | 第288-306页 |
第一节 理论研究的相关观点或结论 | 第288-295页 |
·关于影响产业集聚与分散的基本因素 | 第288页 |
·关于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288-289页 |
·关于投入产出联系、资本积累、市场挤占效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289-290页 |
·关于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市场挤占效应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290-291页 |
·关于知识溢出、知识创造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291-292页 |
·关于经济增长及其来源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292-293页 |
·关于信息时代条件下的空间接近、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 | 第293-294页 |
·关于产业集聚机制的系统总结 | 第294-295页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 | 第295-297页 |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格局及其表面原因 | 第295页 |
·关于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基本格局的内在机制 | 第295-297页 |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297-304页 |
·推动区际贸易、深化区际分工、加强区际交流 | 第297-298页 |
·消除城市(镇)化障碍,在各种区域层面上促进产业集聚 | 第298-300页 |
·鼓励人口迁移和流动 | 第300-301页 |
·降低空间成本 | 第301页 |
·引导心理预期 | 第301-302页 |
·促进“中部崛起” | 第302-304页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改进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04-306页 |
参考文献 | 第306-316页 |
致谢 | 第316-31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18-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