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3-22页 |
·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 | 第13-16页 |
·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 | 第16-20页 |
·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第22-38页 |
·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第26-36页 |
·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 | 第38-42页 |
第二章 "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 | 第42-47页 |
·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 | 第42-44页 |
·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 | 第44-45页 |
·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 | 第47-51页 |
·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 | 第47-48页 |
·"言语图式":如何选择与表达 | 第48-49页 |
·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51-120页 |
第一节 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 第51-78页 |
·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 | 第51-61页 |
·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 第61-68页 |
·"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 第68-78页 |
第二节 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 第78-107页 |
·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 | 第79-83页 |
·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 | 第83-90页 |
·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 | 第90-94页 |
·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 | 第94-98页 |
·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 | 第98-102页 |
·英国:写,就是读 | 第102-107页 |
第三节 "新读写结合"观 | 第107-120页 |
·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 | 第107-110页 |
·"新读写结合"观 | 第110-120页 |
第四章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第120-168页 |
第一节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 第120-150页 |
·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 | 第122-127页 |
·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 第127-133页 |
·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 第133-139页 |
·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 | 第139-145页 |
·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 | 第150-168页 |
·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 | 第153-163页 |
·"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 | 第163-165页 |
·"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 | 第165-168页 |
第五章 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168-211页 |
第一节 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 | 第169-181页 |
·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 | 第170-174页 |
·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 | 第174-178页 |
·"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 | 第178-181页 |
第二节 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 | 第181-194页 |
·"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 | 第181-184页 |
·"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 | 第184-194页 |
第三节 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 | 第194-201页 |
·"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 | 第196-197页 |
·"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 | 第197-201页 |
第四节 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 | 第201-206页 |
·"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 | 第202-204页 |
·"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 | 第204-206页 |
第五节 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 | 第206-211页 |
第六章 以学为主 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 第211-249页 |
第一节 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 | 第213-223页 |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 | 第213-217页 |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 | 第217-221页 |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 | 第221-223页 |
第二节 "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 | 第223-232页 |
·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 | 第223-225页 |
·"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 | 第225-228页 |
·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 | 第228-230页 |
·"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 | 第230-232页 |
第三节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 | 第232-249页 |
·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 第232-235页 |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 | 第235-245页 |
·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 | 第245-249页 |
结语 | 第249-254页 |
"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 | 第249-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267页 |
后记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