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导言:多样化以至均衡 | 第12-3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三、研究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31-3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六、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36-39页 |
第一章 分化与整合——中等教育多样化的历史变迁 | 第39-57页 |
一、多样化的萌生:中等教育的传统与分化 | 第39-45页 |
(一) 文法学校的精英传统 | 第39-41页 |
(二) 实科教育的发展与现代中学的出现 | 第41-43页 |
(三) 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及其制度化过程 | 第43-45页 |
二、多样化的平等:21世纪的中等教育改革 | 第45-52页 |
(一) 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轨制 | 第45-47页 |
(二) 普职融合与综合中学运动 | 第47-50页 |
(三) 走向质量均衡的中等教育 | 第50-52页 |
三、中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52-57页 |
(一) 课程内容世俗化 | 第52-53页 |
(二) 管理体制国家化 | 第53-54页 |
(三) 教育决策理性化 | 第54-55页 |
(四) 教育目标个性化 | 第55-57页 |
第二章 多样化:大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 第57-82页 |
一、高中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定位 | 第57-60页 |
(一) 对于高中教育发展阶段毛入学率指标的探讨 | 第57-59页 |
(二) 对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判断 | 第59-60页 |
二、大众化时代的高中教育性质 | 第60-67页 |
(一) 基础性 | 第61-63页 |
(二) 实用性 | 第63-65页 |
(三) 选择性 | 第65-67页 |
三、高中教育分流与"双重任务"的分化 | 第67-76页 |
(一) 高中教育分流的内涵与意义 | 第67-69页 |
(二) 升学及升学路径的多样化 | 第69-73页 |
(三) 就业的空间与质量 | 第73-76页 |
四、高中教育的时代使命: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76-82页 |
(一) 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创新需求 | 第76-78页 |
(二) 平凡的创造——高中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 第78-82页 |
第三章 多样性的缺失——基于选择机会的实证研究 | 第82-106页 |
一、教育选择作为权利的两个范畴 | 第82-83页 |
二、身份的限制:户籍制度下的选择禁令 | 第83-87页 |
(一) 市区户籍与非市区户籍的选择差异 | 第84-86页 |
(二) 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的选择差异 | 第86-87页 |
三、能力的限制:质量堪忧的义务教育 | 第87-93页 |
(一) 农村义务教育的合格率问题 | 第87-91页 |
(二) 城市义务教育质量的非均衡 | 第91-92页 |
(三) 教育质量中的社会分层 | 第92-93页 |
四、资源的限制:分数选择下的单一办学模式 | 第93-106页 |
(一) 普通高中:理直气壮的"应试教育" | 第93-96页 |
(二) 职业教育:非选择性的尴尬境地 | 第96-101页 |
(三) 综合高中:渐行渐远的综合性改革 | 第101-106页 |
第四章 政策价值的局限——指向"增长"的发展 | 第106-133页 |
一、高中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 | 第106-114页 |
(一) 教育政策分类概说 | 第106-107页 |
(二) 教育发展的总政策:背景与分歧 | 第107-109页 |
(三) 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 | 第109-112页 |
(四) 高中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 | 第112-114页 |
二、教育政策中的行动逻辑——以中职扩招政策为例 | 第114-119页 |
三、一种非均衡的政策实现 | 第119-133页 |
(一) 高中教育发展政策目标分类 | 第119-120页 |
(二) 发展规模与速度的政策实现 | 第120-123页 |
(三) 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政策实现 | 第123-127页 |
(四) 质量与效益的政策实现 | 第127-133页 |
第五章 发展观的转向——"丰富,而不是加速" | 第133-155页 |
一、超越增长——发展观的演进与启示 | 第133-139页 |
(一) 增长的迷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 | 第133-134页 |
(二)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增长困境 | 第134-137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的"稳态"内涵 | 第137-139页 |
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一种方法论的阐释 | 第139-147页 |
(一) 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 第139-140页 |
(二) 系统的发生:从简单性到复杂性 | 第140-144页 |
(三) 复杂系统中的要素关系 | 第144-147页 |
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高中教育 | 第147-155页 |
(一) 高中学校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 | 第147-149页 |
(二) 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 | 第149-152页 |
(三) 多样化——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性要求 | 第152-155页 |
第六章 走向多样化发展的高中教育 | 第155-197页 |
一、学校类型多样化 | 第155-161页 |
(一) 新型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想 | 第155-156页 |
(二) 新型普通高中实施的背景与时机 | 第156-158页 |
(三) 新型普通高中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 第158-161页 |
二、学校特色多样化 | 第161-167页 |
(一) 学校特色多样化:概念和特点 | 第161页 |
(二) 学校特色的发展意义 | 第161-164页 |
(三) 学校特色多样化的路径 | 第164-167页 |
三、教育服务多样化 | 第167-184页 |
(一) 高中阶段的国际化教育 | 第167-171页 |
(二) 高中阶段的英才教育 | 第171-179页 |
(三) 流动人口子女的高中教育 | 第179-184页 |
四、课程结构多样化 | 第184-197页 |
(一) 课程结构多样化:原则与目标 | 第184-186页 |
(二) 课程的基础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面发展? | 第186-188页 |
(三) 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 第188-189页 |
(四) 课程结构中的弱势补偿 | 第189-197页 |
结语:多样化的"可选择"路径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8页 |
后记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