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微损伤的非线性超声导波混频定位及表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非线性超声混频方法 | 第10-14页 |
1.2.1 非线性超声二次谐波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0-12页 |
1.2.2 非线性超声混频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2.3 超声导波混频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非线性Lamb波混频理论 | 第16-27页 |
2.1 Lamb波的频散特性 | 第16-18页 |
2.1.1 Lamb波的数学描述 | 第16-17页 |
2.1.2 Lamb的频散特性 | 第17-18页 |
2.2 导波混频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3 混频方向确定 | 第21-22页 |
2.4 混频模式对选择程序 | 第22-25页 |
2.5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非线性Lamb波混频的数值仿真 | 第27-41页 |
3.1 混频模式对选择 | 第27-30页 |
3.1.1 混频方式确定 | 第27-28页 |
3.1.2 共振条件筛选 | 第28-30页 |
3.2 超声导波混频分析 | 第30-39页 |
3.2.1 仿真模型设置 | 第30-31页 |
3.2.2 混频信号的接收 | 第31-35页 |
3.2.3 混频信号模式验证 | 第35-36页 |
3.2.4 混频区大小及混频信号的传播特性 | 第36-37页 |
3.2.5 混频发生效率分析 | 第37-39页 |
3.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Lamb波混频信号对局部缺陷的表征与定位 | 第41-49页 |
4.1 Lamb波混频信号对混频区缺陷的表征 | 第41-44页 |
4.1.1 混频信号对混频中心区缺陷的响应 | 第41-43页 |
4.1.2 传播路径上缺陷对混频信号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局部缺陷的定位与成像 | 第44-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非线性超声导波混频的实验验证 | 第49-59页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5.1.1 实验架构及装置 | 第49-50页 |
5.1.2 混频中心位置确定 | 第50-51页 |
5.2 混频信号接收与分析 | 第51-54页 |
5.3 不同模式混频实验验证 | 第54-55页 |
5.4 不同材料混频方法验证 | 第55-58页 |
5.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9-60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