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局部微损伤的非线性超声导波混频定位及表征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非线性超声混频方法第10-14页
        1.2.1 非线性超声二次谐波方法及其局限性第10-12页
        1.2.2 非线性超声混频检测方法第12-13页
        1.2.3 超声导波混频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非线性Lamb波混频理论第16-27页
    2.1 Lamb波的频散特性第16-18页
        2.1.1 Lamb波的数学描述第16-17页
        2.1.2 Lamb的频散特性第17-18页
    2.2 导波混频理论基础第18-21页
    2.3 混频方向确定第21-22页
    2.4 混频模式对选择程序第22-25页
    2.5 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非线性Lamb波混频的数值仿真第27-41页
    3.1 混频模式对选择第27-30页
        3.1.1 混频方式确定第27-28页
        3.1.2 共振条件筛选第28-30页
    3.2 超声导波混频分析第30-39页
        3.2.1 仿真模型设置第30-31页
        3.2.2 混频信号的接收第31-35页
        3.2.3 混频信号模式验证第35-36页
        3.2.4 混频区大小及混频信号的传播特性第36-37页
        3.2.5 混频发生效率分析第37-39页
    3.3 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Lamb波混频信号对局部缺陷的表征与定位第41-49页
    4.1 Lamb波混频信号对混频区缺陷的表征第41-44页
        4.1.1 混频信号对混频中心区缺陷的响应第41-43页
        4.1.2 传播路径上缺陷对混频信号的影响第43-44页
    4.2 局部缺陷的定位与成像第44-48页
    4.3 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非线性超声导波混频的实验验证第49-59页
    5.1 实验方案设计第49-51页
        5.1.1 实验架构及装置第49-50页
        5.1.2 混频中心位置确定第50-51页
    5.2 混频信号接收与分析第51-54页
    5.3 不同模式混频实验验证第54-55页
    5.4 不同材料混频方法验证第55-58页
    5.5 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59-60页
    6.1 总结第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方式研究--基于天津市大学生的实证调研
下一篇:城市低收入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匹配性研究--以南京市典型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