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2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价值链的含义 | 第18页 |
2.1.2 价值链的构成 | 第18-19页 |
2.1.3 价值链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生物资产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生物资产的含义及特点 | 第20页 |
2.2.3 生物资产相关审计准则 | 第20-21页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3.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 | 第21页 |
2.3.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 第21-22页 |
2.3.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及职能 | 第22-24页 |
3 生物资产内部审计实施困境 | 第24-28页 |
3.1 生物资产内部审计实施现状 | 第24页 |
3.2 生物资产内部审计无法实现目标的原因 | 第24-26页 |
3.2.1 生物资产内部审计难度大 | 第24-25页 |
3.2.2 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够合理 | 第25-26页 |
3.2.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开展生物资产内部审计的能力 | 第26页 |
3.2.4 内部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第26页 |
3.3 基于价值链的生物资产内部审计模式优势 | 第26-28页 |
4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生物资产内部审计体系 | 第28-36页 |
4.1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定位与功能 | 第28-29页 |
4.1.1 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 第28页 |
4.1.2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功能 | 第28-29页 |
4.2 生物资产价值链模型构建 | 第29-31页 |
4.2.1 一般企业价值链模型 | 第29页 |
4.2.2 生物资产价值链模型构建 | 第29-31页 |
4.3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生物资产内部审计体系 | 第31-36页 |
4.3.1 确定审计目标 | 第31-32页 |
4.3.2 识别风险 | 第32页 |
4.3.3 明确内部审计对象和重点 | 第32-33页 |
4.3.4 设计审计指标 | 第33-34页 |
4.3.5 确定审计技术评价方法 | 第34页 |
4.3.6 出具内部审计报告 | 第34-36页 |
5 基于价值链的生物资产内部审计运用—以Z公司为例 | 第36-54页 |
5.1 Z公司价值链分析 | 第36-42页 |
5.1.1 Z公司背景介绍 | 第36页 |
5.1.2 Z公司价值链分析 | 第36-42页 |
5.2 Z公司价值链管理现状评价 | 第42-44页 |
5.2.1 Z公司产业链的价值分布规律 | 第42页 |
5.2.2 Z公司价值管理问题 | 第42-44页 |
5.3 基于价值链的生物资产内部审计体系方法运用 | 第44-51页 |
5.3.1 确立审计目标 | 第44页 |
5.3.2 Z公司风险识别 | 第44-46页 |
5.3.3 明确审计对象和重点 | 第46-49页 |
5.3.4 构建多层次的审计指标 | 第49-50页 |
5.3.5 确定审计技术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5.3.6 形成综合审计报告 | 第51页 |
5.4 实施审计体系保障措施 | 第51-54页 |
5.4.1 内部审计应符合经营环境变化新要求 | 第51页 |
5.4.2 专家参与内部审计过程 | 第51-52页 |
5.4.3 消除内部审计目标起点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的分歧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