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7页 |
1.2.1 现有资料状况 | 第7-8页 |
1.2.2 现有研究状况 | 第8-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1页 |
第2章 周恩来入党前的对日初识 | 第21-27页 |
2.1 作为爱国学生的日本观 | 第21-22页 |
2.1.1 仇日:警惕日本侵略 | 第21-22页 |
2.2 以日为师,东渡日本 | 第22-27页 |
2.2.1 关于日本政治、文化和国民性的最初观感 | 第22-24页 |
2.2.2 周恩来与“拒约运动” | 第24-27页 |
第3章 以日为敌:周恩来与十四年抗战(1931—1945) | 第27-35页 |
3.1 局部抗战时期(1931—1937):坚决抗战 | 第27-29页 |
3.1.1 “团结御侮”,“共谋抗日” | 第27-28页 |
3.1.2 持久抗战,“日本必败” | 第28-29页 |
3.2 全面抗战前期(1937—1941):持久抗战,反对投降 | 第29-31页 |
3.2.1 揭露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 第30页 |
3.2.2 揭露日本政治诱降的实质 | 第30-31页 |
3.2.3 揭露抗战营垒中的妥协投降 | 第31页 |
3.2.4 “继续抗战,决没有和平可言” | 第31页 |
3.3 全面抗战后期(1941—1945):抗战必胜 | 第31-35页 |
3.3.1 坚持独立自主,争取外援 | 第32页 |
3.3.2 珍珠港事件——抗战转折点 | 第32-33页 |
3.3.3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 第33-35页 |
第4章 抗战胜利后到旧金山会议期间周恩来的对日认识(1945—1952) | 第35-39页 |
4.1 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对日政策 | 第35-36页 |
4.2 周恩来与旧金山和会 | 第36-39页 |
4.2.1 旧金山对日媾和模式的基本确立 | 第36-37页 |
4.2.2 周恩来坚决反对美国片面对日媾和 | 第37-39页 |
第5章 以民促官——既是对日观,又是方法论(1952—1972) | 第39-53页 |
5.1 中日关系冲破美国封锁(1952—1957) | 第39-42页 |
5.1.1 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化 | 第39-41页 |
5.1.2 妥善处理日侨问题,宽大处理日本战犯 | 第41-42页 |
5.2 民间交往再受挫(1957—1960) | 第42-46页 |
5.2.1 岸信介敌视中国的政策 | 第42-43页 |
5.2.2 长崎国旗事件,中日贸易中断 | 第43-44页 |
5.2.3 周恩来严厉揭露岸信介反华行径 | 第44-45页 |
5.2.4 政治三原则促进中日关系再改善 | 第45页 |
5.2.5 周恩来会见石桥湛山,提出政治经济不可分 | 第45-46页 |
5.3 池田勇人组阁,中日关系再现新生(1960—1964) | 第46-48页 |
5.3.1 周恩来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 | 第46-47页 |
5.3.2 周恩来会见松村谦三,“廖高备忘录”签订 | 第47-48页 |
5.4 中日关系再进冷却期(1964—1972) | 第48-53页 |
5.4.1 周恩来与中日贸易四条件的提出 | 第48-49页 |
5.4.2 中日复交三原则 | 第49-50页 |
5.4.3 周恩来揭露“保利信件”真面目 | 第50-53页 |
第6章 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 第53-61页 |
6.1 周恩来复交工作做在前头 | 第53-56页 |
6.1.1 接见二宫文造代表团,秘密传话 | 第53-54页 |
6.1.2 芭蕾舞团访日,再续力 | 第54页 |
6.1.3 会见佐佐木更三,再推进田中访华 | 第54-55页 |
6.1.4 三见竹入特使 | 第55-56页 |
6.2 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复交谈判中的周恩来智慧 | 第56-61页 |
6.2.1 第一次轮会谈:台湾问题和日美问题成焦点 | 第56-57页 |
6.2.2 第二轮会谈:紧紧围绕战争责任、赔偿问题、革命输出问题 | 第57-58页 |
6.2.3 第三轮会谈:讨论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交换国际问题看法 | 第58-59页 |
6.2.4 第四轮会谈:讨论发表联合声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