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文化差异与五维度价值观 | 第19-20页 |
2.1.1 文化与文化差异 | 第19页 |
2.1.2 文化五维度理论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激励概述 | 第20-21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爱立信(中国)员工激励现状 | 第24-33页 |
3.1 公司简介 | 第24-26页 |
3.1.1 背景 | 第24-25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25页 |
3.1.3 企业文化 | 第25页 |
3.1.4 人员结构 | 第25-26页 |
3.2 公司员工激励现状 | 第26-30页 |
3.2.1 薪酬激励 | 第26-28页 |
3.2.2 绩效考核 | 第28-29页 |
3.2.3 教育培训 | 第29页 |
3.2.4 职业晋升 | 第29页 |
3.2.5 企业文化激励 | 第29-30页 |
3.3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1 物质激励 | 第30-31页 |
3.3.2 精神激励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员工激励因素调查分析 | 第33-50页 |
4.1 基本思路 | 第33-34页 |
4.2 激励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4.2.1 权力维度 | 第34-35页 |
4.2.2 个人/集体主义 | 第35-37页 |
4.2.3 刚性/柔性 | 第37-38页 |
4.2.4 回避不确定性 | 第38-39页 |
4.2.5 长期/短期取向 | 第39-40页 |
4.3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 第40-44页 |
4.3.1 数据获取 | 第40-41页 |
4.3.2 统计分析 | 第41-44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4.4.1 需求程度分析 | 第44-47页 |
4.4.2 满意程度分析 | 第47-48页 |
4.4.3 结果比较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改进策略 | 第50-57页 |
5.1 针对职业发展的改进策略 | 第50-52页 |
5.1.1 打造个人晋升空间 | 第50-51页 |
5.1.2 晋升导向的员工轮岗 | 第51页 |
5.1.3 差异化晋升路线 | 第51-52页 |
5.2 针对权力信任的改进策略 | 第52-53页 |
5.2.1 鼓励多层次对话 | 第52-53页 |
5.2.2 引导参与决策 | 第53页 |
5.2.3 提升沟通效率 | 第53页 |
5.3 针对收入水平的改进策略 | 第53-55页 |
5.3.1 基本工资 | 第54页 |
5.3.2 奖金 | 第54-55页 |
5.3.3 非工资收入 | 第55页 |
5.4 针对群体协作的改进策略 | 第55-56页 |
5.5 针对员工成长的改进策略 | 第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1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