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引言 | 第13-14页 |
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耐药性研究现状及耐药机制 | 第14-17页 |
2.1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耐药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耐药性机制 | 第15-17页 |
3. 水产品中常用的抗生素种类 | 第17-19页 |
3.1 磺胺类抗生素 | 第17页 |
3.2 四环素类抗生素 | 第17-18页 |
3.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第18页 |
3.4 万古霉素 | 第18-19页 |
4. 抗生素及耐药菌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4.1 传统平板培养方法和药敏纸片 | 第19页 |
4.2 PCR和基因芯片 | 第19-20页 |
4.3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20页 |
4.4 FLDA(磷酸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生物标记法 | 第20-21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6. 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虾中耐药菌多样性检测 | 第22-39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采样和样品预处理 | 第22-23页 |
2.2 总菌和耐药菌收集与计数 | 第23-24页 |
2.3 样品DNA的提取及ARGs检测 | 第24-25页 |
2.4 PCR-DGGE实验 | 第25-27页 |
2.5 DGGE割胶条带的回收及克隆测序 | 第27页 |
2.6 连接转化 | 第27-29页 |
2.7 DGGE条带的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37页 |
3.1 细菌计数和细菌耐药率 | 第30页 |
3.2 ARGs检测 | 第30-34页 |
3.3 PCR-DGGE分析抗生素抗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 第34-35页 |
3.4 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3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情况比较研究 | 第39-52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2.1 菌株的获得 | 第39-41页 |
2.2 菌株耐药性检测方法 | 第41-45页 |
2.3 多重耐药指数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3.1 淡水虾来源VP与海水虾来源VP耐药情况比较 | 第45-47页 |
3.1.1 淡水虾与海水虾来源VP耐药表型多样性比较 | 第45-46页 |
3.1.2 淡水虾与海水虾来源VP耐药基因型比较 | 第46-47页 |
3.2 非致病VP与致病性VP耐药情况比较 | 第47-49页 |
3.2.1 非致病VP与致病性VP耐药表型多样性比较 | 第47-48页 |
3.2.2 非致病VP与致病性VP耐药基因型多样性比较 | 第48-49页 |
3.3 多重耐药性分析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比较研究 | 第52-62页 |
1.引言 | 第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2.2 耐药菌株 | 第53页 |
2.3 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3-5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3.1 菌株耐药性分析 | 第55-56页 |
3.2 耐药性菌株在不同温度下最大生长速率速率比较 | 第56-58页 |
3.3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对应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动力学比较研究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