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9页 |
1.1.1 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 第7-8页 |
1.1.2 黄厚江共生写作教学的研究价值 | 第8页 |
1.1.3 笔者自身的研究兴趣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4.1 国内有关黄厚江的研究状况及水平 | 第10-12页 |
1.4.2 黄厚江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第2章 黄厚江写作教学理论的形成 | 第18-24页 |
2.1 黄厚江的教育教学思想 | 第18-20页 |
2.1.1 黄厚江的语文教学经历 | 第18-19页 |
2.1.2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 | 第19-20页 |
2.2 黄厚江的语文教学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共生教学及其课程结构 | 第20-22页 |
2.2.2 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主张 | 第22-24页 |
第3章 共生写作教学课例研究 | 第24-47页 |
3.1 从课例简析中寻课堂面貌的亮点 | 第24-30页 |
3.1.1 “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是逻辑性和思辨性的结合 | 第24-25页 |
3.1.2 “让观点更鲜明”是明确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 第25-27页 |
3.1.3 “材料的理解和叙述”是层次性和迁移性的显露 | 第27-28页 |
3.1.4 “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趣味性和内涵性的统一 | 第28-29页 |
3.1.5 “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是抓关键和作比较的典型 | 第29页 |
3.1.6 “树叶里有多少秘密”是探究性和感受性的交融 | 第29-30页 |
3.2 从环节安排看教学内容的侧重 | 第30-40页 |
3.2.1 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的侧重 | 第30-32页 |
3.2.2 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的侧重 | 第32-36页 |
3.2.3 黄厚江作文教学基本内容的体现 | 第36-40页 |
3.3 从任务设置看教学方法的追求 | 第40-47页 |
3.3.1 写作角度转换法 | 第41-42页 |
3.3.2 写作前后比较法 | 第42-43页 |
3.3.3 黄厚江作文教学基本策略的体现 | 第43-47页 |
第4章 黄厚江同一写作教学篇目之比较研究 | 第47-54页 |
4.1 “议论性材料的分析和立意的选择”教学课例比较研究 | 第47-50页 |
4.1.1 教学细节的优化设置 | 第47-49页 |
4.1.2 教学智慧的更多体现 | 第49-50页 |
4.2 “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课例比较研究 | 第50-54页 |
4.2.1 以方法指导写作和以写作得出方法 | 第51页 |
4.2.2 供学生总结写作方法的例子不同 | 第51-52页 |
4.2.3 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 | 第52-53页 |
4.2.4 评价的形式稍有区别 | 第53-54页 |
第5章 黄厚江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54-58页 |
5.1 写作应融合于阅读的方方面面 | 第54-55页 |
5.1.1 推荐书目完成读书作业 | 第54页 |
5.1.2 写作意识融入阅读教学 | 第54页 |
5.1.3 边读边写设置课堂练习 | 第54-55页 |
5.2 感受写作过程需要创设写作情境 | 第55-56页 |
5.2.1 分享经验进行感受创作 | 第55页 |
5.2.2 假设情境进行联想创作 | 第55-56页 |
5.2.3 融入生活进行观察创作 | 第56页 |
5.3 具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才是个性化的 | 第56-57页 |
5.3.1 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 第56页 |
5.3.2 多方面构思,多角度设问 | 第56-57页 |
5.4 以写作经验和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57-58页 |
5.4.1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学习写作 | 第57页 |
5.4.2 唤起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一:《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教学实录 | 第63-70页 |
附录二:《让观点更鲜明》教学实录 | 第70-75页 |
附录三:《材料的理解和叙述》教学实录 | 第75-88页 |
附录四:《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实录 | 第88-96页 |
附录五:《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教学实录 | 第96-103页 |
附录六:《树叶里有多少秘密》教学实录 | 第103-109页 |
附录七:《写出人物的个性》教学实录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