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0页
    1.1 选题缘由第11-13页
        1.1.1 学习共同体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第11-12页
        1.1.2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是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形式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2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2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8页
        1.4.1 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第22-26页
        1.4.2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第26-28页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8-29页
        1.5.1 研究思路第28页
        1.5.2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 研究的难点和拟创新点第29-30页
        1.6.1 难点第29页
        1.6.2 拟创新点第29-30页
第2章 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要素第30-40页
    2.1 共同愿景第30-31页
    2.2 支持性条件第31-33页
    2.3 内部成员结构第33-35页
    2.4 合作文化第35-37页
    2.5 反思和实践的学习方式第37-40页
第3章 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情况分析第40-46页
    3.1 全国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情况第40-41页
    3.2 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第41-44页
        3.2.1 开始年份和建设数量第41-42页
        3.2.2 主办单位、设立目标、管理办法和经费支持第42-43页
        3.2.3 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第43-44页
    3.3 全国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成效第44-46页
第4章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个案研究第46-57页
    4.1 张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第46-51页
        4.1.1 工作室设立目标与定位第46页
        4.1.2 工作室内部成员构成第46-48页
        4.1.3 共同愿景和发展目标第48-49页
        4.1.4 工作室内外部支持第49-50页
        4.1.5 工作室内部文化和学习方式第50-51页
    4.2 李洪星名师工作室第51-54页
        4.2.1 工作室设立目标与定位第51页
        4.2.2 工作室成员构成及职责第51-52页
        4.2.3 工作室共同愿景和目标第52-53页
        4.2.4 工作室内外部支持第53-54页
        4.2.5 工作室内部文化和学习方式第54页
    4.3 个案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成效第54-57页
        4.3.1 张丹工作室的运行成效第55-56页
        4.3.2 李洪星工作室的运行成效第56-57页
第5章 反思与建议第57-61页
    5.1 名师工作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57-58页
        5.1.1 工作室成员缺少集体学习和交流的时间第57页
        5.1.2 工作室成员缺乏激励制度第57页
        5.1.3 个别成员发展意识薄弱第57-58页
    5.2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建议第58-61页
        5.2.1 高校辅导员学习共同体自身构建组织学习机制第58-59页
        5.2.2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提供有力的支持性条件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转型试点院校中期评估材料的文本分析
下一篇:专业化建设视野下思政课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