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4页 |
0.1 研究对象 | 第7页 |
0.2 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 第7-8页 |
0.2.1 选题理由 | 第7页 |
0.2.2 研究价值 | 第7-8页 |
0.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3页 |
0.3.1 隐喻和转喻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0.3.2 汉英“心”的认知对比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0.4 语料来源及体例安排 | 第13-14页 |
0.4.1 语料来源 | 第13页 |
0.4.2 体例安排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心”和“heart”的认知转喻研究 | 第14-28页 |
1.1 “心”和“heart”转喻性格 | 第15-17页 |
1.2 “心”和“heart”转喻情意 | 第17-18页 |
1.3 “心”和“heart”转喻思想 | 第18-19页 |
1.4 “心”和“heart”转喻情绪 | 第19-24页 |
1.4.1 “心”和“heart”转喻快乐的情绪 | 第20-21页 |
1.4.2 “心”转喻愤怒的情绪 | 第21页 |
1.4.3 “心”和“heart”转喻恐惧的情绪 | 第21页 |
1.4.4 “心”和“heart”转喻悲哀的情绪 | 第21-22页 |
1.4.5 “心”和“heart”转喻平静的情绪 | 第22-23页 |
1.4.6 “心”和“heart”转喻烦忧的情绪 | 第23页 |
1.4.7 “心”和“heart”转喻失望的情绪 | 第23-24页 |
1.5 “心”和“heart”转喻态度 | 第24-26页 |
1.6 “心”转喻良知 | 第26-27页 |
1.7 “heart”转喻勇气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心”和“heart”的认知隐喻研究 | 第28-40页 |
2.1 实体隐喻 | 第28-35页 |
2.1.1 “心”和“heart”隐喻心形 | 第29页 |
2.1.2 “心”和“heart”隐喻容器 | 第29-31页 |
2.1.3 “心”和“heart”隐喻人物 | 第31-33页 |
2.1.3.1 “心”和“heart”隐喻为人 | 第31-32页 |
2.1.3.2 “心”和“heart”隐喻为物 | 第32-33页 |
2.1.4 “心”和“heart”隐喻中心位置和地位 | 第33-35页 |
2.1.4.1 “心”和“heart”隐喻中心位置 | 第33-34页 |
2.1.4.2 “心”和“heart”隐喻重要地位 | 第34-35页 |
2.2 结构隐喻 | 第35-36页 |
2.3 空间隐喻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心”和“heart”的认知对比研究 | 第40-55页 |
3.1 “心”和“heart”的分类对比 | 第40-42页 |
3.2 “心”和“heart”引申意义大致相同的成因 | 第42-45页 |
3.2.1 心智的体验性 | 第42-43页 |
3.2.2 认知的无意识性 | 第43-44页 |
3.2.3 思维的隐喻性 | 第44-45页 |
3.3 “心”和“heart”引申意义不同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 第45-55页 |
3.3.1 “心”和“heart”引申意义等的差异及成因 | 第46-47页 |
3.3.2 “心”和“heart”引申意义的使用频率差异的成因 | 第47-55页 |
3.3.2.1 哲学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2.2 宗教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2.3 医学的影响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