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阴阳学教育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学术价值 | 第9页 |
| 1.1.2 现实价值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1.3.1 阴阳 | 第12页 |
| 1.3.2 阴阳学 | 第12-14页 |
| 1.3.3 阴阳人 | 第14页 |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第2章 明代阴阳学的存在之因 | 第17-23页 |
| 2.1 政治因素 | 第17-18页 |
| 2.2 经济因素 | 第18-21页 |
| 2.3 文化因素 | 第21页 |
| 2.4 教育因素 | 第21-23页 |
| 第3章 明代阴阳学的教学管理 | 第23-33页 |
| 3.1 教学内容 | 第23-28页 |
| 3.2 教学方法 | 第28-33页 |
| 第4章 明代阴阳学的学官管理 | 第33-41页 |
| 4.1 学官的职责 | 第33-35页 |
| 4.2 学官的待遇 | 第35-37页 |
| 4.3 学官的选拨 | 第37-41页 |
| 第5章 明代阴阳学的学生管理 | 第41-51页 |
| 5.1 阴阳生的数量 | 第41-42页 |
| 5.2 阴阳生的来源 | 第42-44页 |
| 5.3 阴阳生的出路 | 第44-51页 |
| 结论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附录 | 第61-65页 |
| 附录一.阴阳书 | 第61-63页 |
| 附录二.钦天监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